“以前,我们编的都是些花箩、撮箕等农产品,一个只能卖二三十元钱。现在,通过培训编出的工艺品,一个可以卖一两百元钱。零花钱来了,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了!”会泽县雨碌乡马桑坝村群众廖世春对记者说的竹编工艺,是曲靖市第六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内容之一,为当地群众带来了收入,编出了幸福新生活。
△当地群众正在编织幸福生活 刘光信摄
雨碌乡马桑坝、座江两个村地处牛栏江畔,湿热的气候和特殊的地理位置,让这里的竹子资源十分丰富,漫山遍野都是竹子,据统计,两个村共有竹林4000余亩。
△记者采访雨碌乡的竹编工艺 刘光信/摄
长期以来,当地群众都有利用农闲从事竹编补贴家用的习惯,这里的竹编技艺源远流长,世代相传,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雨碌乡的竹编工艺品 刘光信/摄
上世纪80年代,这里的群众家家都编制各类竹制品以养家糊口,但是,由于他们编织技艺粗放,竹编产品卖不出好价钱。
△雨碌乡的竹编工艺品 代玉春/摄
△精制的竹编工艺品 刘光信/摄
△雨碌乡的竹编工艺品 代玉春/摄
从2017年开始,当地政府邀请了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竹编大师李加云老师到马桑坝竹编合作社举办竹编技艺培训班,先后近百人学到了新的编织技艺,编织产品越来越丰富,编织技术越来越精湛,进一步把当地得天独厚的资源和老祖宗留下的手艺发扬光大,在留住乡愁的同时拓宽了群众的致富门路。
△雨碌乡开展竹编培训班 代玉春/摄
对于座江村的群众王玉荣来说,竹编成了他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甚至改变了他的人生。王玉荣家里有四口人,自己三岁就患有小儿麻痹靠双拐才能行走,妻子又是先天性聋哑,两个孩子都在读书。以前,王玉荣家在种少量土地的同时,利用自家的竹子,编点箩筐,勉强维持生活。
△游客体验竹编工艺品制作过程 刘光信/摄
参加几次培训班以后,王玉荣学到了竹编新技巧,带着妻子编起了工艺品,他的手艺是当地残疾人中的佼佼者。2019年,王玉荣家享受了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全家搬进了会泽新城,住上了新房子。在会泽县城安置点,王玉荣被聘请为会泽新城致富车间的竹编技术指导师傅,带领妻子在扶贫车间以竹编为生,夫妻二人每月能挣到4000多元钱。
△游客购买雨碌乡的竹编工艺品 刘光信/摄
为了把竹编产业做强做大,让当地群众具有稳定的竹编收入,马桑坝村成立了合作社,从事竹产业开发。收集群众在家编制的传统竹编,集中进行对外销售,积极寻求订单,安排群众编制,对外销售,增加群众收入。如今,雨碌乡马桑坝和座江两个村的群众家家户户编起了竹编,竹编产业带动当地100多户群众年户均增收6000元。
2021年12月,雨碌乡竹编技艺被曲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市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