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2024年6月,位于晋宁区的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旧址公园,将向公众开放。
不少人对国立艺专比较陌生,该学校是由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和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在抗战内迁途中,于湖南沅陵合并成立的高等艺术专科学校。1939年至1940年,学校在当时的晋宁县安江村办学,是当时我国的最高等级国立艺术学府,被誉为艺术类的“西南联大”。
抗战烽火中诞生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延续中华文化血脉,保护来之不易的教育资源,有81所大专院校先后踏上了迁移之路。迁移的院校名单中,有一所很独特的学校——国立艺专。
国立艺专先后辗转于湘、黔、滇、川、浙5省,搬迁6次,行程万里。搬迁至如今的昆明市晋宁区安江村后,学校借安江村6所寺庙作为办学地点。随后,又借玉皇阁作为学校行政办公的地方,部分学员则租老乡的房舍。如今,晋宁区安江村是国立艺专旧址保存最完整的,其他地点的旧址已不复存在。
曾经的国立艺专规模不大,却名师云集。美术理论家、校长滕固,书画“近代四大家”之一的潘天寿,油画《开国大典》的作者董希文,“超逸高妙”的诗、书、画“三绝”吴茀之,为敦煌艺术保护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画家常书鸿,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画家赵无极,还有中国风景油画家第一人李瑞年、中国水彩画之父李剑晨……一大批中国艺术泰斗,在昆明留下了足迹。
那一时期,潘天寿主持的国画组不仅开设了“中国画论”“国画概论”等基础理论课程,而且将“作画”“色彩学”“素描”等基础训练课程贯穿始终,还遵循诗书画印四全的传统绘画模式培养学生。
曾再次来到昆明的吴冠中,抽空到了晋宁区安江村寻找旧时踪迹,又回忆起了当年教学与生活的点滴:几个学生课余开个小食品店挣钱以补助学习费用;师生见什么都画,百姓上街打酱油也被画下来,甚至还拿到展览会展览。
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
国立艺专在昆明及安江村期间,成立了中共地下党支部,这是学校历史上第一个中共地下党支部。
原晋宁区文物管理所所长、晋宁区石寨山遗址文物保护管理中心主任周忠全介绍,国立艺专在昆明及安江村期间的艺术活动,是云南抗战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中国艺术界抗战历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吴冠中曾回忆,面对极差的物质生活和教学条件,师生“志于学”的精神洋溢如初,他们的坚定信念是“抗战胜利后,需要更多的建国人才”。
国立艺专在安江村的办学时间不长,但却是学校辗转办学时期,专业设置最多、学员人数最多的时期。吴冠中曾为安江村留言:“难得故人来,忆青春,散尽天南地北。”
国立艺专来昆,将一流的美术创作技巧和理念传播到云南,引导云南美术融入国内主流美术运动,也为云南培养和留下了李晨岚、黄继龄、刘傅辉、唐冠芳、沈长泰、张兰芬等优秀的艺术家,其深远影响绵延至今。
1950年11月,在国立艺专基础上,改办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国立艺专的历史宣告结束。此后,1958年学校改名为浙江美术学院,1993年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
续写旧址价值
2002年1月,国立艺专旧址成为晋宁区(原晋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2月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江村国立艺专旧址整体兴建于晚清至民国时期,融合了中、西建筑技法,风格独特,加之位于滇池岸边,荷塘、楼阁相映成趣,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因此,晋宁区拟利用约180亩的土地打造“国立艺专旧址公园”,全面展示民国时期中国最高艺术学院所沉积的社会及文化价值。
公园计划分为3个区域。一是公园主入口,展现在抗战烽火中,国立艺专的历史文化;二是爱国主义教育基础区,通过文物古建筑的保留和修缮,感受当年师生在艺术路上的艰辛励志精神和情怀;三是文化滨水景观区,计划设立国立艺术文化展览馆。
目前,公园的绿化景观及规划方案基本通过,文物保护单位及建筑修缮基本完成,一期建设环境打造正在实施过程中。预计2024年6月,公园将对公众开放。
此外,晋宁区政府正积极与中国美术学院对接,争取中国美术学院师生至晋宁区安江村开展下乡采风(写生)、暑期社会实践、联合教育教学、文化艺术研究、民族非遗文化挖掘研创、文旅文创项目研发、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等活动。(昆明日报 记者蔡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