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街规模大,物品品种多,深受当地人青睐。
和孩子在草皮街旁的空地上放放风筝也很有乐趣
街上人头攒动,红灯笼高挂,十分喜庆。
跟随大人去赶集的小孩总能吃上一串冰糖葫芦
村民压制狮子糕
杨红美(中)和丈夫(右)在集市上卖米花和馓子
腾冲米花团又叫欢喜团
春节越来越近,年味越来越浓,越来越多人着手准备过年的“干货”和给亲友长辈的新年礼品。各地的年货市场越发热闹,春联字画、灯笼蜡烛、瓜果糖点、熏肉腊肠、新年服饰……从年俗文化到休闲食品,各地特色商品迎来消费热潮,新年的欢乐氛围慢慢升温。
街子天
地点:大理三月街牌坊附近
人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快乐
农历初二、初九、十六、二十三,是大理赶集的日子。在腊月二十三赶的集市俗称“二十三街”。二十三街是年前赶的最后一次集市,也是人们置办年货的首选,在这一天,不论男女老少,都会去街头挤一挤,置办年货。位于苍山脚下、古城西郊三月街牌坊附近的“街子天”,因规模较大、品种繁多,更受人们青睐。
一大早,三月街牌坊附近便在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中热闹起来,专属于大理人的年味扑面而来。赶集之前,在早点摊上补充体力的食客络绎不绝。砂锅米线、豌豆粉等大理特色小吃一应俱全。每一口,都能吃出小时候的味道,这是“街子天”美食最大的特点。吃饱了,赶街之旅正式开启。
年前的街子天人山人海,街道两旁摆满各式各样的商品,糖果炒货、水果糕点、肉蛋粮油、农家山货应有尽有。大家边吃边逛,个个喜笑颜开。
春联挂饰区,耀眼的中国红与涌动的人潮交相辉映,年的味道也愈发浓烈。大家精心挑选每一副对联,并将美好的愿望寄予其中。在手写对联的桌子前,前来购买春联、字画的人络绎不绝。其中,融入了三塔、苍山和洱海等元素的字画最受欢迎。
赶街的人有十里八乡的村民,也有许多外地游客。逛了一天,大家的小背篓、购物袋都装得满满当当。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不同的快乐。(春城晚报 记者 杨维琦 刘文波 通讯员 杨润婷 刘冉阳)
草皮街
地点:施甸四大山
感受山野集市带来的乐趣
在保山市施甸县四大山上的旷野处,有个热闹的集市——草皮街,因集市周边有大片大片草地而得名。当地的布朗族群众每个星期都在这里打歌聚会,一来二去,这里就成了当地一处热闹的山野集市。在热闹的买卖之余,唱山歌者、弹三弦者、打跳者皆有,吸引了十里八乡的人来这里逛吃。
每到赶集日,摊贩们支起的一把把红伞与蓝蓝的天、绿茵茵的草地映衬着,就像山野开出的红花。布朗族大妈手法娴熟地用簸箕摇着金黄色的“面果儿饭”,拇指大的小洋芋在油锅里发出滋滋的响声,喷香的火腿和豌豆、大米一起在小小的铜锣锅里焖煮着,原生态烤鸡、烤鱼以及小吃摊上的炸火腿肠、烤豆腐、冰糖葫芦迷得小孩走不动路,鸡嗉子果、渣得儿、黄泡、滇橄榄、酸枣等山间野果按季节在摊贩的小提篮里依次登场……
人们就像蜜蜂在红花里采蜜般,穿梭在一把把红伞下。逛累了就买杯麦芽茶或者柠檬水、带上几份小吃,到草地里选个好位置边吃边聊,很是惬意。有的人买了风筝带着小孩在草地里跟着清爽的风一起撒欢;有的人和布朗族阿哥阿妹一起在集市中载歌载舞;还有的人远远地支个天幕,约三五好友赏山野景色……
冬日暖暖的阳光温柔地洒在这热闹的集市里,也洒在人们幸福快乐的笑脸上。(春城晚报 记者 崔敏 通讯员 张碧露 梁逸帆)
年货街
地点:南涧县城
年货应有尽有街上人流如织
一大早,南涧年货街已经人流如织,不少摊位前排起了队。火红的灯笼、吉祥的春联、新鲜的干果、精美的饰品……穿过喜庆的年货街牌坊,出现在眼前的是琳琅满目的年货。除了年货街,今年小吃街和水果街也很热闹,前来逛吃的市民络绎不绝,或挑选对比,或问价付钱,热闹的摊点上充满浓浓的年味。
今年,南涧年货街就随地随意摆摊设点、通行不畅、卫生不达标、管理不到位等行为进行严格规范管理,让市民采购年货更集中更方便。同时,让广大商家有扩大经营、增加收入的平台,助推实体经济发展。据了解,南涧此次年货街举办时间为1月9日至31日,目的是丰富南涧旅游文化,活跃春节节日气氛,给南涧农副产品企业和农副手工艺产品提供一个规范的展示平台,进一步传承中华传统年俗文化,丰富节日市场,拉动经济增长。(春城晚报 记者 杨维琦 刘文波 通讯员 崔晟煜 杨光宇)
农贸市场
地点:保山板桥镇
每个摊位前都站满采购的人
随着春节日益临近,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街子上的农贸市场年货街人头攒动。蔬菜、水果、鲜肉、腊肠、干货、糖果、零食、饮料等年货琳琅满目,春联、福字、中国结、灯笼、红包等“中国红”元素传递着强烈的年味气息。
各种吆喝声此起彼伏,每个摊位前都站满了采购的人。
“前段时间市场普遍比较冷清。现在随着生活逐步回归正常,这几天来市场买东西的人明显增加了,过节的氛围也越来越浓。”在农贸市场巡逻的保安大叔表示,目前,日常的防护还是很重要,他们会主动提醒市民戴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
为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板桥镇安监站、市场监管所认真履责,加强食品安全和物价监管,切实保障好辖区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春城晚报 记者 崔敏 通讯员 赵林梅)
精品推荐
狮子糕
香气扑鼻
在广南人的年货单里,狮子糕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外观金灿灿的,且丝丝分明,像狮子的鬃毛一样,所以得名狮子糕。广南县莲城镇月亮田村的村民王佩英做狮子糕已有30多年,是广南县知名的狮子糕制作好手。目前,她准备的近100公斤狮子糕,已几乎卖完了。
记者见到王佩英时,她正忙着炸糯米条。原本干瘪的糯米条,在油温的催化下,瞬间变得酥脆蓬松,阵阵香味扑鼻而来。“这是制作狮子糕的一道重要工序。”王佩英说,糯米条炸的好坏,直接影响狮子糕的品相和口感。
王佩英告诉记者,制作狮子糕是一个很长的过程,首先要将糯米做成糍粑,然后切成条阴干。她一般每年农历十月便开始准备,到农历腊月初九前后开始制作。
糖浆的熬制是狮子糕制作中的一大考验,红糖和麦芽糖的比例、糖浆的稠度等需要恰到好处,狮子糕的色香味才能一应俱全。
将炸好的糯米条和熬制好的糖浆混合在一起,然后快速地翻炒,让糯米条和糖浆均匀黏合。糯米条黏在一起后,要迅速盛入容器中并摊平、压紧,等自然冷却后切块就可以食用。
碾米、煮米、切条、晾晒、熬糖、炒制、粘糖七个步骤,这套繁琐的工序,凝聚了王佩英30多年来的经验与心血。时至今日,王佩英依然坚持纯手工制作狮子糕。她说:“与狮子糕不变的制作工艺相对的,是其不断创新改良的口味。在本味的基础上,近几年,狮子糕增添了芝麻、花生等口味。”(春城晚报 记者 罗宗伟 实习生 梁若曦 通讯员 袁伸尉)
米花茶
春节必备
过年吃米花茶是大理州漾濞县的传统习俗,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备上一些米花和馓子,制作成米花茶来享用或是招待客人,意味着新的一年“金条生财、生活甜蜜”。
家住苍山西镇密场村的杨红美,今年57岁,在她的记忆里,从小就跟随母亲学做米花和馓子。“小时候,每到过年前,邻里都会邀约,你家拼锅、我家拼柴,架起锅、生起火,分工有序地炒米花、炸馓子。” 杨红美介绍,那时候都是一部分自家享用,一部分送给亲戚朋友。后来在亲人的鼓励下,她开始拿到街上售卖,这生意一做就是30多年。
这几天,每天下午和晚上,杨红美和丈夫都在家里忙着炒米花、炸馓子。在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一角,杨红美正在灶上炒米花。只见她操着一把特制的木勺,在铁锅里均匀地搅拌着河沙,热度上来后将晒干的米倒一勺到锅里。搅拌间,米炸开了花,接着用竹勺过滤掉河沙,将米花舀放在簸箕里。
炒完米花炸馓子,姜顺华提前把早已发酵好的面团抬进厨房。此时厨房里柴火燃烧正旺,夫妻俩互打下手,一个忙着擀面,一个忙着翻炸,配合默契。
“这几天生意很好,我俩每天都做到晚上12点,早上6点拿到市场上去卖,下午回来又开始加工。”杨红美感慨道,虽然辛苦,但自有一份甜蜜。说话间,杨红美从橱柜里拿出碗,给孙子们泡了两碗米花茶。他们高兴地品尝起来,脸上流露出甜蜜的微笑。年味,就在一碗米花茶中渐渐变浓。(春城晚报 记者 杨维琦 刘文波 杨茜 通讯员 杨佳燕 杨秋燕 杨芳兰)
米花团
幸福团圆
吃米花团是很多地方过年的习俗,但做得像个坛子并画上充满寓意的文字,再“盖”一个“红头”的米花团却很少见。
在腾冲,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购买米花团,以图喜庆吉祥,因此腾冲米花团又叫欢喜团。腾冲市界头镇,农家制作米花团历史悠久,从几百年前一直传承至今。
当地制作米花团的米花以糯米为原料,在柴火灶上炒至发泡成米花,再熬制麦芽糖浆。将米花和糖浆混合后,在微热的状态下,老匠人们娴熟地将米花揉滚成类似圆柱,盖上“红头”,最后在米花团上用植物染料绘制上“福”“招财进宝”“年年有余”等图案。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五前后,欢喜团便在腾冲城乡的年货摊上登场,一直卖到大年三十。
腾冲人过年,家家户户都把欢喜团当祭祀品放到香案上,一直到农历正月十六。一家人聚在一起,将欢喜团掰小,冲上糖水喝下,寓意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春城晚报 记者 崔敏 通讯员 董正东 陈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