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 正文
榆林:让非遗之花绽放陕北大地
文化艺术报    02-13 14:24:20

2012年4月,原文化部正式批准在榆林、延安设立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淬尽千炉火,十年磨一剑,日前,文化和旅游部新命名公布了5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榆林市)正式通过验收,榆林市依托生态修复、整体保护、产业扶持等举措,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文化“活”下来、火起来、传下去。

榆林位于陕西最北部,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是黄土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中华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11项国家级、59项省级、211项市级、565项县级非遗项目,已建成市级非遗综合展馆1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陕北民歌专题博物馆1个,综合性非遗展示场馆12个,非遗专题馆23个,县级以上非遗传习所、传承基地94个。同时,依据生态区资源特点,先后建成民歌、剪纸、民俗、石雕、红色文化等70多个文化生态博物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人文环境、自然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

“生态区设立以来,我们秉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理念,以保护为核心,将生态区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特别是对于一批濒危项目,明确抢救性保护时限,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计划,让生态得以修复。”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林茂绿表示,比如,“黄河古渡”因现代交通的日益发达而面临传承危机,榆林通过“文化+旅游+体育”的模式,对内容和形式加以改造,赋予新时代的内涵和表达方式,激活了生命力,对于赓续黄河文脉、守护和弘扬黄河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清涧道情、榆林小曲、陕北民歌、二人台等非遗项目连续展演了8天,都有特色,非遗给咱老百姓带来新鲜体验,让人听得痛快,看得过瘾。”从正月初七到正月十五,家住榆林古城附近的曹老汉每天都要去凯歌楼、钟楼、星明楼等处“听曲”过年。

据悉,榆林市、榆阳区两级文旅部门于2019年在榆林老街开办了“非遗小剧场”,每天组织非遗项目展演,至今演出820多场,成为榆林古城文化旅游的金名片。“在榆林,全民参与生态区建设的自觉性不断增强,近万个文化广场和文化舞台,成为非遗传承展示的重要平台。民间自发成立社团协会上百个,它们扎根人民、服务基层,成为生态区可持续发展稳定、活跃、持久的力量。”林茂绿表示。

开展生产性保护,促进非遗经济发展,也是榆林一项行之有效的探索。绥德石雕、三边剪纸、吴堡张家山手工挂面、榆阳柳编成为当地助力乡村振兴的典范。其中,绥德石雕从业人员有1000多人,形成完整产业链,年产值达1.5亿元;吴堡县现有手工挂面合作社、农产品公司、家庭挂面作坊525个,开设网店80余家,年产值达6000多万元,为当地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榆林还以非遗为纽带,将生态区建设与传统古村落保护、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文化公园建设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比如,佳县赤牛坬村依托一座民俗博物馆和一部大型原生态实景剧《高高山上一头牛》,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一个知名民俗文化旅游村,每年接待数十万游客,村集体经济年收入数百万元,成为榆林一张新的文旅名片。

2022年初,榆林市又制定了15条加强生态区建设的工作举措,确定成立榆林市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中心,县级建制;在榆林职业技术学院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市级及以上非遗传承人每人每年增加1.2万元补助经费。10年来,榆林累计投入资金42.3亿元,为生态区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榆林将以此次获评‘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为契机,继续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重要论述,以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更强举措,深入挖掘陕北文化的时代价值,奋力推动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高质量发展,为榆林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崔渊表示。(文化艺术报 全媒体记者刘燕郡)

编辑:曹芸    责任编辑:曹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