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家风引领人向上向善,不良的家风却会败坏社会风气,贻害无穷。“家风”一词,最早见于西晋文学家潘岳的作品中,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也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家风又称门风,是给家中后人们树立的价值准则。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文明状况不仅是社会文明的缩影,而且可以影响和改变社会风气,营造社会新风尚。所以,良好家风的构建与传承不是小事私事,好的家风利家利民利国,相反则害己害人害社会。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党员,我们严于律己的同时,更要从自身、从身边的“家风”出发,筑牢廉洁防线。
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良好家风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淀,应该加强教育,反复训练,注重养成,成为每个成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常言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党员干部是家人身边的榜样。当好孩子的老师、家人的榜样,不仅要重言传,更要重身教。习近平同志也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要从严治家,严管厚爱。党员干部要思考,在充分履职的基础上,对家人如何做好关爱什么、怎样关爱。牢固树立“严是爱、宽是害”的家庭观念,坚决摒弃“封妻荫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腐朽思想,摆正权力与亲情、家风与党风、小家与大家的关系,防止权力被亲情“绑架”。自觉将管好家人作为职责任务和纪律要求,注重加强对家人进行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引导,要求家人遵纪守法、公私分明,坚决反对特权,防止他们利用自己的职权和影响胡作非为。
要继承创新,做好传承。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国人心中。无规矩不成方圆、孟母三迁等等一些家风的传统承载了祖辈对后辈的希望对后辈的鞭策。因此,家长是塑造孩子的无形力量,耳濡目染影响着孩子世界观的形成,你的穿戴、举止、观点、接人待物等,无不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上行下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的道德应当人人都明白。当今的党员干部在以身作则的同时,要传承好家风立家规、家训,提高思想意识、站位,共同营造清廉家庭环境。(评论员 黄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