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昆明工信在行动”新闻发布会
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邓国梅 3月24日,昆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召开“优化营商环境•昆明工信在行动”新闻发布会,党组成员、副局长阳书文、李海明、李卫红就昆明市工业投资、园区建设、通讯枢纽建设以及民营经济发展情况四个方面内容进行发布。
发布会现场
提速度、抓项目、立典型 推动工业投资稳步增长
2022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位统筹谋划,纲举目张,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工业投资三年倍增的实施方案(2022-2024年)》,通过提升投资效率、优化投资结构、强化要素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做大工业投资总量。2022年以来,工业投资增速均保持在30%以上,下半年更是保持在40%以上。2022年,全市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33个,竣工17个。同时,昆明充分运用“典型引路法”,组织相关部门和县区领导前往安宁学习,全面推动“安宁速度”变成“昆明速度”。
2023年,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围绕工业投资增长40%、争当全省排头兵的年度主要工作目标,通过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建立健全重大工业项目协调会办常态化管理机制,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切实解决项目推动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
高集聚、高品质、高效能 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目前,昆明市园区目前已形成了“3+13”(国家级高新区1个;国家级经开区2个;省级产业园区13个)的总体格局。在2022年,全市园区营业收入接近1.2万亿,增长14.9%,昆明高新区、昆明经开区双双突破3000亿元;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83.9%,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长5.1%;园区规上工业企业871户,占全市全部规上工业企业的81%,占全省园区的32%;2022年累计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4578.8亿元,同比增长10.9%,占全省比重达30%。园区作为工业经济主战场和核心引擎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下一步,将以《云南省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市工业发展大会暨园区高质量发展推进会精神,围绕发展高能级、产业高集聚、建设高品质、产出高效益、管理高效能“五高”目标,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推动全市园区高质量发展。
筑基础、谋创新、促发展 推动基础设施网络持续建设
2020年,昆明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后第四个齐聚三大基础电信企业国际局的城市;2021年7月,昆明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正式获批建设,现已为市内重点工业和信息产业园区提供服务;2022年9月,工信部批复同意昆明市申报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计划今年7月完成建设投入运营;近期,中国电信云南分公司通报,根域名解析服务器正在部署。截止2022年,昆明市各基础电信企业完成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5.7555亿元,累计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通信基站共计79852个。综合统计,昆明市10G-PON端口总数、家庭千兆光纤覆盖率、5G基站建设数量指标稳居全省前列,荣登工信部2022年度千兆城市建设榜单。
下一步,将继续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国际通信枢纽,创新基础设施发展形态,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筑牢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发展基础,推动昆明数字经济工作快速发展,有效助推昆明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点抓好我市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协调相关部门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协调铁塔公司推进共建共享工作。
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 激发民营经济旺盛生命力
民营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2022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先后制定出台了《昆明市“十四五”民营经济暨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昆明市进一步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十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保障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371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8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35户,争取到省级中小微纾困发展以奖代补专项资金2.13亿元,惠及企业两千多家,为全市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下步工作中,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昆明市促进民营经济暨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创新开展《昆明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立法工作,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力争2023年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50户,中小微企业市场主体数量突破50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