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清明祭扫活动又到了。昆明人称扫墓为“上坟”,形象而直截了当。上坟,就是一个“慎终追远”的过程。“慎终追远”,是曾子提出来的,这句话存在2500年了。现在还可以在许多殡仪馆和墓园中看到。但随着这句名言的过度流行,它就像很多口水化的成语一样,其真实含义反而越来越遭到遮蔽。
严格说来,“慎终”和“追远”是两个概念,慎终是针对丧礼而言的,强调的是对死者尊严的维护;“追远”是针对上坟而言的,强调的是对远祖的纪念与缅怀。所以,今天,“慎终追远”没有过时,还应该大力提倡。生养以礼而孝顺,死后祭祀恭敬按时,是对父母孝道的善始善终,是孝子的事亲之道,是人之为人的必行之道。上坟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通过上坟,主要还是教人们懂得孝道、践行孝道。当今人们对孝道理解得很肤浅,认为对父母的物质赡养就够了,殊不知这本来是最低层次的孝行,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在丧祭之礼中践行孝道。有的家庭,儿女在父母去世后,为了所谓的“面子”,为了不让人说他们不孝,就尽力大操大办,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铺张浪费。对富裕的家庭来说,丧葬活动正是他们炫耀自己,结交关系的机会,于是大讲排场,花费极高,推动社会互相攀比。对于困难的家庭来说,攀比带给了他们无形的压力,不得已大操大办,大额经济支出会使家庭债台高筑,在内部费用分摊时出现纠纷,甚至会出现至亲反目成仇的现象,造成亲人失和,家庭不睦。这显然背离孝道和家庭伦理,也违背“慎终追远”的道德传统。
其次,“慎终追远”的核心精神是“诚敬”。上坟时,就要像祖先真在面前一样,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上坟的核心精神是“诚敬”。上坟本质上是生者与已故祖先的精神交流,必须诚于中而形于外,以精诚致敬魂魄。上坟时,通过特定的礼仪形式缅怀先人的音容笑貌,让他们再一次温暖我们的心灵,激励我们的人生。
当今民间上坟时,活动很多,简单的,是亲人在一起吃顿饭,共同寄托对祖先的哀思;有的则往往把庄严的祭祀活动办成旅游,花了很多钱,搞得很热闹,但未能很好地发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道德教化作用。上坟者往往缺乏发自内心的虔诚敬畏,流于形式化。对此,有人曾提出心祭重于形祭。认为人们在上坟时最重要的是参加祭祀的人对祭祀对象有真正的内在感情。各种香蜡纸烛、祭奠食品等都是有形的表面的东西,属于形祭,而真正重要的是祭祀者内心对于上坟对象的真实感受,这种心祭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它明确地将上坟看成是一次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陶冶活动,以文化人,以德润心。
再次,“慎终追远”的文化精神是“重本”。世间万事万物皆有本源。我们常说:“水有源而流长,木有本而枝茂”。中国人常以枝叶繁茂来比喻家族兴旺。同样,落叶归根也是中国人一种普遍的情怀。这种“重本”的文化精神主要通过上坟来表达。昆明上坟主要是在除夕、清明节、冬至这些传统节日里举行。随着城市化和工作、打工在外地,大多数人只能在清明节假期回到故乡,到祖先墓前拜谒祭扫。时移世易,在上坟仪节和时间上或多或少有改变,但深植于人们心中对先人追忆和缅怀的情感,却穿越千年丝毫未变。
虽然清明节已是公共假日,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有一些人不能回乡上坟,只好通过“云追思”,缅怀先人,寄托哀思,彩龙社区就有缅怀英烈的“云追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相同的追思,特别是近几年网上祭奠方式的流行,更符合绿色、低碳、环保理念,将会被年轻人推崇。上坟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但变化的只是形式,“慎终追远”的精神内涵应该一脉相承,传承不辍,最终实现“民德归厚”的目标。清明将至,希望大家通过文明祭扫,真正做到“慎终追远”,稳固一种由家及国的道德基础,促进文明进步。(评论员 周少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