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武定县插甸镇打造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样板—— 兴产业 强治理 引人才
云南日报    04-16 08:02:46

回引青年党员李孟岑(左)带领群众发展食用菌种植 上元乐村民小组的老生产物件陈列墙

春和景明,青山环抱中的武定县插甸镇处处生机勃发。种植基地里菜苗拔节生长,核桃林下的白芨、滇黄精等中药材长势喜人,菌棚里头茬赤松茸正在采收。群众在田间、厂房忙生产,镇里的干部和驻村队员帮助引进技术、对接销路……

插甸是一片有着红色基因的热土,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插甸经验”曾在这里诞生。全镇12个村过去全部被列为贫困村,在省、州、县挂包单位和插甸镇党委、政府齐心努力下,村村甩掉了“贫困帽”,插甸镇党委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插甸镇继续用好党建引领“法宝”,整合各类帮扶资源,大兴产业、回引人才、精细治理,打造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样板,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

因地制宜走好规模化和特色化两条路

在插甸镇安德村芸岭鲜生种植基地,连片种植的500多亩有机蔬菜长势正俏。芸岭鲜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建说:“我们和插甸镇去年10月签合约,今年1月就种下蔬菜,目前已经收了一茬菜,开始第二茬种植,‘插甸速度’让企业安心。”

插甸镇多山地,只有4个村位于坝区。该镇创新采取“飞地模式”发展设施农业,将山区村委会和坝区村委会结成利益共同体,山区村委会以项目资金入股,帮助坝区村委会共同做好前期土地平整、设施建设,引进项目发展后,共同参与利润分配。

芸岭鲜生落户插甸后,插甸镇党委统筹各村委会共同出钱出力,不到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土地流转、土地平整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得以迅速落地见效。

到今年年底,芸岭鲜生在插甸的种植基地将扩展到1000余亩,群众除了土地租金收入,还可以就近务工获得收入。目前,该基地有80余名村民长期务工,在基地务工的安德村村民杨春花说:“我们在家门口打工一天有差不多100元收入,有机种植不打农药化肥,对咱们的环境也好。”

插甸镇党委书记宋春宇介绍,插甸镇和芸岭鲜生携手打造高原有机农业产业基地,以“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形成“租金+股金+薪金+增金”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多赢局面。全镇12个村委会预计今年可获得分红80多万元,将增加集体经济收入,附近农村的半劳动力可实现就业,有机种植模式也保障了水源、土壤不受污染,有利于长远发展。

在山区村,插甸镇注重挖掘特色,以“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发展“一村一品”。在核桃种植面积较大的老木坝村发展食用菌和林下中药材种植;在增益村发展荷兰豆种植;上沾良村、乐茂河村发展武定壮鸡养殖。截至2022年年底,插甸镇共有96家合作社、39家家庭农场,其中3家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家为州级示范家庭农场,“一村一品”成效显著,农业产业发展劲头足。

探索“支部+理事会”村民自治新模式

淳朴自然、干净整洁,是每个走进哪吐村委会上元乐村民小组的人收获的第一印象。这个只有50多户村民的小村子,90%以上是傈僳族,22户是共产党员户,家家户户门口贴着“门前三包”的承诺书,房前屋后统一的木栅栏围种着鲜花绿植,公共道路两旁的墙上还有草鞋、犁耙等老生产物件陈列。

上元乐村的治理“密码”在于开创了“支部+理事会”自治模式。具体而言,就是在村党支部带领下成立村民理事会。理事会由7人组成,理事长由村民小组长担任,6名委员全部由群众民主选出,分别负责环境卫生、道路交通、民俗民风管理等,每个委员还作为一个微网格长,联系6至8户群众,组织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上元乐村村民小组长李加德说:“支部如果有什么提议,理事会就组织村民讨论;村民有什么建议,理事会就向上反映给支部解决,做到了支部来提议、村民说了算。”

村里的环境卫生整治,就体现了支部有提议,村民积极响应。支部制定公示栏通报红黑榜、“门前三包”等制度,全部通过理事会征求村民意见。在环境卫生改造中,村民提出要把村中道路边的污水沟盖板换成10厘米厚的承重盖板,便于临时停放车辆,村委会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予以解决。如今,村民不仅做到了“各人自扫门前雪”,还积极参与公共区域的卫生整治活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目前,“支部+理事会”的模式已在插甸镇各个村委会推广开来。

插甸镇下足绣花功夫做好基层治理,探索出“党建引领+多网融合+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新模式。在推进实施“星级党组织”创建工程、夯实组织基础的基础上,将全镇93个党组织全部建在治理网格上,构建1个镇级网格、12个村级网格、142个组级网格、582个微网格,实现网格化精细管理党员、精准联系群众。同时,推广“支部+理事会”模式,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为方便群众办事,插甸镇还整合为民服务中心、综治中心、调度指挥中心的功能,建成1个镇级、12个村级为民服务驿站,实现了民生事项统一集中办理、群众来访统一快捷受理,矛盾纠纷统一协调处理,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外引内培青年人才促振兴

“最近你家的牛养得怎么样?”“马上要到五一节了,备一点货。”记者在插甸镇上沾良村委会松包园村见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朱建元时,他正在松包园村走访群众。

松包园是一个苗族聚居村,也是个易地扶贫搬迁村,在上海市嘉定区的对口帮扶下,发展起肉牛养殖、蜂蜜、中药材种植等多种产业。为拓展销路,朱建元牵头在网上把全村的土特产以“大礼包”的方式组合销售,去年“带货”金额8万余元。

这个懂电商的村支书,是插甸镇回引的青年人才之一。朱建元大学毕业后在外地从事农产品开发、电商销售等工作。2020年,他作为村级后备人才被回引到上沾良村担任村党总支副书记。2021年被选为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如今,像朱建元这样回到家乡干事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近年来,插甸镇实施人才“归雁”工程,依托青年人才党支部,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优秀青年人才制度,先后培养出4名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并依托产业发展需要,回引一批创业致富带头人。哪吐村的青年党员李孟岑回村成立裕茸峰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食用菌,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带动群众劳务创收80余万元。引进的壮鸡养殖人才李健平成立了云南首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培育出纯正的武定壮鸡种苗,并以“党建+公司+基地+协会+养殖户+互联网”模式打造武定鸡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建立武定鸡原种保种基地。

在省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帮助下,插甸镇还引进省农科院食用菌种植专家李树红在老木坝村成立云南省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探索了“专家工作站+示范基地+农户+合作社”的人才帮扶模式。李树红专家团队不仅为当地选育品种示范推广,还常态化开展食用菌种植、采收、加工技术培训,为当地群众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智力支持。

致富带头人、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专家服务队……青春的力量在插甸聚拢,这些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年轻人,正把青春奉献在乡村振兴之路上。(云南日报 记者郎晶晶 文/图


编辑:曹芸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