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图。刘建华 摄
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上官艳君 4月15日,第八届中国舞蹈节各项活动持续惊喜,环境舞蹈《融》在云南省博物馆精彩上演,通过上下篇两部舞蹈作品在博物馆环境中的表演,用身体探求、书写了一场从远古到当代的融合旅程。
环境舞蹈是打破原有剧场镜框式表演场域,通过舞蹈,让肢体与建筑、自然或城市空间等环境因素发生对接、生成、感知,并进行再创作的跨界艺术,是一种挖掘人与城市环境之间复杂微妙关系的舞蹈文化形态。
环境舞蹈《融》由青年编导田湉、余锦鹰携手创作。正式演出开场前,观众已在馆外排起长队,等待观赏这一场神秘的演出。
下午2点,云南省博物馆一楼大厅内,一位表演者身着140平方米巨幅长裙,手足被缚,跟随音乐不断舞蹈。20余分钟的时间里,表演者不断变换着角度扭动腰部,巨大的裙摆也随着表演者的动作在不断起伏。这是环境舞蹈《融》的上篇,由余锦鹰和他的现代舞艺术团“鹰剧场”带到观众眼前。
演员在楼梯上变换队形,与身后的青铜器件相呼应,精彩绝伦的演出掀起一阵阵高潮。当表演离开舞台,观众凝望表演时,仿佛跨越时空,先人的呼吸萦绕耳边。
《融》的上篇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称铜铸之器为“吉金”。汉以前,“金”指的就是青铜,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作“金文”。“吉金”意为精纯而美好的青铜。作品依托云南省博物馆的地域文化与历史文化为编创来源,八人乐舞铜俑、滇王铜编钟、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狩猎铜贮贝器、三枝俑灯等。
下篇,展现着彩云之南的多彩和绚丽,巨幅的彩色裙裾既似苏醒的山丘,又似有万千生命在涌动、蛰伏。孤绝的舞者化身远古的神女,用身体铸刻出最深邃的诗,它轻盈徜徉、引人入梦又光芒万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