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5月12日是我国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防范灾害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昆明多地开展了相关活动,向公众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希望以此增强人们的防灾、应急、避险能力。
稍微百度一下就能发现,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意外事故,都经常在我们身边发生。梳理都市时报微信公众号5月份以来推送的新闻,有不少新闻事件都跟灾害、事故相关:地震、洪涝灾害、溺水、桥梁垮塌、化工厂爆炸、误食有毒野菜、遭毒蜂叮咬……特别是5月云南保山、德宏和四川宜宾、甘孜等地接连发生地震,虽然震级不大,但还是令人心惊。这些事件都在反复提醒人们:人人都可能面临意外和灾害的侵袭,只有提前做好防范应对,才能避免造成伤害。
每年关于全国防灾减灾日的新闻报道中,都会列举一些宣传成果,比如,当天举办了多少场户外宣传活动,发放了多少材料,举行了多少次现场演练……但其实,当天的这些活动只是“锦上添花”,是借助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加强宣传,让人们重视起来,而不是仅靠一天的活动就能代替全年的防灾减灾知识培训。这些知识要靠平日的积累,要靠有深度、有广度、高频率、多渠道的宣传,才能逐渐深入人心。
在移动互联网日趋发达,媒体专业化程度更高的今天,应急、消防等部门不妨与媒体平台展开更多合作,提供更多更好的素材,通过多渠道、全时段、全方位的宣传,把这项工作扎实推进下去,让更多公众,特别是经常接触网络和新媒体平台的青少年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教育。有了全民的参与,不但应急管理部门的工作压力会减轻,人们的安全感、幸福感也会有所提升。
防范灾害风险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天灾不可逆,能尽者唯有人事,事能至美又需群策群力。灾难面前,没有任何人可以独善其身,防灾减灾没有“局外人”。灾难发生往往是突然的,每个人都可能与之打一场遭遇战,每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影响灾情发生发展变化的关键。
防灾减灾,不仅需要应急管理部门负起责任,其他相关部门、机构和个体,都要树牢主人翁意识,唯有齐心协力、全民参与,才能共同筑牢防灾减灾的坚实堤坝。(都市时报评论员 陈唯一 孟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