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藏品绘画艺术跨界交流 用美学阐释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昆明信息港    05-19 16:56:56

博物馆连接了过去、现在与将来,漫步在博物馆,一件件带有时间记忆的物件,向我们诉说着尘封的往事。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一场名为《文明互鉴——共建自然生态美学》的展览在云纺博物馆开幕,展览以自然、生态、美学为支点,以艺术巧妙连接起中外、古今的文明交流互鉴,为艺术搭建了通往公众视野的桥梁。

活动开幕式现场植物博物画家曾孝濂致辞

跨文化和地域 把美的事物串联在一起

此次展览集合了中外15-19世纪的200余件典藏艺术品,以古代艺术与当代世界的对话为轮廓,展现了全人类“文明互鉴”的文化大同和美好追求。

展览现场

进入展厅,一幅幅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明信片”——通草画,为展览翻开了自然生态美学的篇章。巴掌大小的纸张上,官员像、兵勇像、杂耍图、纺织图、演奏图等,反映清末时期社会生活场景和各种形色人物形象的画面栩栩如生,水彩运色经过光的折射在质感丰富的通草纸上,颜色艳丽且富有立体感。小小的一张通草画上,纸张来源于云贵地区的通脱木茎髓,绘画工匠多为接触西方思潮的广州画匠,画面里中式的服装搭配着一张张类似“蒙娜丽莎”的脸,中国传统建筑中却有西洋画的透视关系。各种元素的组合,不仅符合欧美人的审美,成为了18、19世纪最热门的旅游手信寄往西方,也对研究中国早期的西画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通草画

展厅中间的5米的长桌上,一群由各国大象艺术品组成的队伍在这里重新集结,一路向北。这些大象虽然分别来自越南、泰国、印度、缅甸、中国云南等不同国家和地区,时间跨度从15世纪到当代,有木雕、瓷器、铜等不同材料,都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它们从历史的深处走来,从中南半岛各国文化中走来,岁月悠悠,道路坦荡。

展览现场的15只大象

“此次展览,东西方艺术品同台展出,体现了人类文明的交融互鉴源远流长,我们想通过展览,跨文化和地域把美的事物串联在一起,以古今互鉴构建文明对话空间、以东西互鉴传递历史文明地图、以多样互鉴探索推动文化觉醒、以美学互鉴丰富视觉层次属性。”文化贸易学者、文明互鉴系列展览发起人姜涛介绍。

打造美学客厅 营造沉浸式观展体验

“串联”作为本次展览的一大特色,除了体现了展品类别的上,还体现在视觉的呈现上。展厅中,老挝的织物旁是现代画家马力与金大伟的绘画创作。传统织物纹样包含了民族的奥秘和对美的向往,画家马力的作品用细腻的线条呈现了织物的微观世界,层层叠加却又根根分明,金大伟的绘画创作则通过大的色块展现了织物的宏观世界,肌理与纹样清晰可见。三种作品的串联,让这样的对话拥有了跨越地域媒介的韵味。

老挝织物和现代画家马力的作品


植物博物画与花鸟浮世绘(日)

像这样的对话在展厅里随处可见,日本江户时代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的花鸟浮世绘与中国科学博物画第一人曾孝濂的植物博物画的对话,现代画家荀贵品创作的《山茶花系列》与同样色彩艳丽,画着花草纹样的尼泊尔宝石镶嵌铜象、安南红绿彩盘间的对话,让繁花长盛的昆明,增添了几份不可言说的想象。19世纪不知名作者画下的一幅绿色苦菜,与同样绿色的华宁窑、缅甸绿釉陶、还有历史深处走来绿色的瓷马间的对话,让青与绿成了文明互鉴间的底色。还有现代画家苏斌《月出》,与古代的陶瓷兔子、铜镜上捣药的玉兔、浮世绘中的玉兔,以及现代艺术家张聂聂的编织兔子间的对话,传递着千百年来人们对月亮与兔子的美好想象。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美学是不分地域古今的,此次展览我们用交融的方式构建出了一种新的混搭,这也是我们希望打造的‘美学客厅’的概念,客厅就是一个可以包容一切且舒适的交谈的美学空间。”艺术家、文明互鉴系列展览发起人林国成介绍,单一的器物放置在展台上,会给人遥不可及的距离感,而此次展览以“美学客厅”为理念,将器物与自然的绘画作品相融合,用场景化的视觉表达为参展观众提供了可以想象的空间和沉浸式的观展体验,为艺术搭建了通往公众视野的桥梁。

展览现场

本次“文明互鉴—共建自然生态美学”展览云纺博物馆主办,中宣部对外文化交流(文化贸易)研究基地成员单位、中国国际贸易学会服务贸易专业委员会作为展览学术支持单位。展览通过美学共建的形式,让更多民众了解自然生态美学,用美学阐释,推动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在促进云南与世界交往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昆明信息港 记者甘凌菲)

编辑:刘雄斌    责任编辑:袁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