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昆明第二届融媒体网评大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关键是“宜”字
昆明信息港    05-23 09:10:14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那怎么建设呢?什么是宜居宜业呢?什么才能被称之为“和美”呢?

关键是“宜”这个字。

要想宜居,必要做到因地制宜。一个地方的自然气候,地理位置往往决定了这个村子的建筑风格走向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时间沉淀,一些时光也无法轻易带走的,就成了代代传承的记忆,谓之风土人情。宜居的关键,就是明白这些风土人情,明白不同村庄之间的历史传承、自然禀赋、文化积淀以及产业特色等要素,制定符合政策又突出特色的规划,不能一昧“拆旧建新”。对于一些有历史价值的或是对这个村的村民有纪念意义的建筑或者绿化苗木等,在规划是去是留时要再三谨慎,有时候,一棵路边乘凉的树,一幢破破烂烂的土楼,可能是不知道几代人共同的回忆,这就是明摆着可以看到的“乡愁”,我们应该尽力保护好它们,“以旧补旧”。不求一步到位,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就一幢一幢修,以破损的程度从重到轻,能修多少修多少,在修补结束的基础上再向那些新的扩张、改造,最终达到整个村子一体,形成整个村子外在的美,让整体风貌更具特色、风景更宜人。

要想宜业,必要做到因“特”制宜。什么样的水土,养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资源,就有什么样的产业。不同的地理,不同的村庄,能做得产业也就不同,不可能是别的村有的我也要,也不可能在有限的人力物力下做到一把抓、多点开花,只能是寻找本地特色,专攻一点。因为稀少的营养不可能让百花齐放,但却能让“一枝独秀”。因此,宜业的关键,就是养我所有、种我所长、用人所长,要根据本地的所拥有的资源,例如盛产金属、土壤肥沃、气候宜人、年轻人多等等,合理分工,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带动整个村集体一起努力打造品牌,才能让更多资金、技术、人才涌入,让乡村整体更有活力。

要想“和美”,必要做到因策制宜。如果说宜居宜业是建设美丽乡村外在的塑形,那么“和美”就是这项工程内在的铸魂。何为“魂”?由内向外之精神谓之魂。它是一个村集体精神风貌的外在体现,它来自于这个村集体的每一个人,来自于在同一行为规范、道德规范下成长起来的每一个人,大家谦逊待人、友好共处,富有集体荣誉感,在共同的准则下处事。因此,“和美”的关键,就是制度,需要制定合理宜人的制度规范,从村民喜好入手,增加富有农趣味,体现和谐和顺和美的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增强农村文明建设硬件配套,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例如组织村民观影,组织乡村大舞台,开展村史课堂等等,不断加强村民对村子的归属感、自豪感、幸福感,丰富村民精神生活。由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扼制不良风气,成风化俗,持续努力培育乡风文明,引导形成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乡村整体更有凝聚力。

当然,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仅上述几点是远远不够的,这些虽然重要但只是其中一部分,具体的工作开展还需要“因实制宜”。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把握“宜”这个关键字,乡村振兴、民族复兴的美好愿景一定会实现!(评论员 杨浩)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袁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