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抚仙湖传》:本土文化开掘突显湖泊保护的新思维
昆明信息港    05-24 11:35:08

今年4月14日,《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全球干旱情况预测的论文,这项研究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的袁星教授团队完成。研究结果显示:过去的64年中,全球74%的地区快速过渡到干旱状态。在世界范围内,干旱加剧的速率提升。2022年年中长江流域出现的持续干旱,更敲响了湖泊保护的警钟。遗憾的是从自然的角度认识湖泊仍然是我们的惯性,而从文化的角度认识湖泊则仍然是一个意义深远而知行不足的话题。可喜的是《抚仙湖传》的出版在讲好湖泊故事,突出水历史文化内涵,唤起人们对于湖泊保护的责任意识提供一个好的范例。

抚仙湖位于澄江盆地中,是除长白山天池外中国第二大深水湖泊,但与同属于云南的滇池、洱海相比,史书对她的记录却寥寥无几。近年来对抚仙湖的书写也多集中于旅游介绍。为此,云南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学者陈波和龚庆萍历时六个月,进行六次田野调查,综合三十本书籍及一百多万字的论文等海量文献资料,完成了这部展现抚仙湖流域历史与传奇的著作。《抚仙湖传》跳出现有行政区域的限制,以抚仙湖流域为研究对象,生动自然地梳理出纵深可达亿年的湖泊发展史与人文社会变迁历程。同时,该著作沿袭丛书的写作立足点,在生态文明基点上思考人类命运,发人深省。通读全书,以下几点特色尤为引人注目。

一是基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结合的视角观察湖泊。《抚仙湖传》对自然科学知识的讲述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在著作的开头部分,作者用较小的篇幅道明了地壳运动对滇中湖泊形成的促进作用。书的第三部分用幽默诙谐的文风向读者科普抚仙湖流域的古生物——云南虫、昆明鱼,它们分别是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是人类当之无愧的祖先。本部分叙述行文流畅,阅读起来丝毫没有艰深晦涩的感觉,这都得益于作者精准的写作定位与负责任的知识传播态度。

人文社会变迁是《抚仙湖传》的讲述重点。

抚仙湖周边的自然人文环境是座大舞台,随着时间推移,重要的历史人物依次粉墨登场、一脉相承。早在史前原始先人择水而居,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古代滇国是一个富裕的农耕文明国度,孕育出举世瞩目的青铜文明;蜀汉辅臣李恢平定南夷叛乱、名垂青史;近代舞台上,有秦光第任职云南,担起治水大任,解决沿湖三县的水患,更有罗佩金、金汉鼎、唐淮源、鲁子材四位江川英雄,至诚报国。

抗战时期,中国众多高校纷纷迁至内地,避免教育事业被阻断的同时也强化了西部基础文化建设。许多文学作品都追忆过这段历史:汪曾祺先生曾在他的散文《泡茶馆》中记叙联大学子迁徙云南的生活琐事,他们跑警报、泡茶馆,汪曾祺戏称自己这个小说家就是在云南的茶馆里泡出来的。《抚仙湖传》特别描述了中山大学的师生在澄江生活的历史细节,尝试还原抗战大后方的生活图景:受西迁高校影响,当地男女学生开始同校学习;医学院师生为当地人做剖宫手术,澄江县的风气变得更为开化。在山河破碎、国运飘摇的年代,澄江涵养了一支华夏文脉。

宏观上,抚仙湖地处中国西南,战略地位显赫,因此在这里建立的统治与中原王朝有着较强的关联性,曾多次发生王朝战争或地方叛乱:西汉时期汉武帝进军西南夷、探索南亚;唐与南诏交战,打通连接西南与海上的贸易交通线;蒙古大军远征大理国,在云南大地开启新的统治;明朝也将云南纳入版图,“从内地移民以屯边”,广兴文教。同时,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途径地区,抚仙湖湖区成为连接东南文明的纽带,不断同域外往来,例如滇越铁路开通后华宁陶器流转至东南亚地区。本书在广阔的历史视野中展示出多样化的民族交往途径:中原王朝的征服战争、中央派遣官吏施行区域治理、经由通海城路(即安南通天竺道南段)进行的经济文化交流。

微观上,抚仙湖湖区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失传已久的青铜浇铸技术被复原,产自民窑的华宁陶器形态奔放而富有生机,龙王祭祀、立夏节栽秧祈祷等农耕文化习俗流传至今,关三小姐的传说体现出英雄本土化的文化现象、阳宗小屯村出演热闹的关索戏迎接新年……以上种种历史文化风俗深刻地嵌入在人们的生活中,呼应祈祷平安、丰收,祈求躲避灾害和瘟疫等现实需求,与世代生活在抚仙湖畔的普通人息息相关,也展现出自然地理环境塑造的独特区域文化烙印。

二是突显抚仙湖的文学价值与史学价值。文学方面,作者多年来一直从事文化传播相关工作,写作功底扎实,行文简洁流畅。《抚仙湖传》中多次引用、化用古人诗词来描绘澄清如镜的湖面,情感含蓄,意境旷达。对比之下,现代诗人为湖泊创作的诗歌在表情达意上则更加直白,还投射了自身的情绪和思考,深刻隽永。诗词歌赋为书本注入了优美的文学气息,古往今来,游人纷繁的目光曾注视过湖水,而抚仙湖的美丽始终如一。书中收录了不少民间传说,如土地公公使缩地法,缩短了南京到云南的路程,落难的士兵得以逃往云南,成为移民的祖先;如阿咱利顺着山卖龙,买到龙的村子就有了龙潭;又如星云湖与抚仙湖相通,而两湖的鱼不相往来是因为龙王们关系不睦。民间传说源自前人为解释自然万象迸发出的浪漫幻想,富有创造力的故事具有文化力量,在增强文字可读性的同时,也折射出区域文化的个性风貌。

史学方面,《抚仙湖传》运用的史料丰富多样。本书在梳理抚仙湖区域历史脉络时,引用了《史记》《汉书·地理志》《水经注》等古代典籍。在重现渔民祭祀活动时,还参考了《祭鱼洞神龛碑》等石刻碑文。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从地名变迁、考古发掘、道路交通线索等多个角度对俞元古城地理位置进行考证,最终得出俞元古城位于今江川龙街的结论,严谨且精彩。

《抚仙湖传》还关注考古遗存。李家山西南坡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战国时期工艺精良的滇文化青铜制品,不仅能根据随葬品推断出当时滇国已出现等级制度,而且能从中发掘古滇人“万物有灵”的原始农业宗教观。此外,本书还涉及近些年来较为热门的水下考古,抽丝剥茧,揭开抚仙湖水下神秘古城的谜题。

三是多方位的把握、记录和展现湖泊的本土文化特色。《抚仙湖传》延续了“山水中国,湖泊系列”丛书的一贯特色——配图精美、图片丰富。心理学研究表示:人在处理图文并茂的信息时,与文本情境相关的图片内容将会得到更深的加工。换而言之,书中插图作为抚仙湖及其周边民俗文化的直接反映,加深了读者对抚仙湖优美景致与生动文化场景的印象,地方文化得以传播。

曾踱步在抚仙湖畔的文人墨客离我们远去,而他们的诗词却在摄影作品的加持下重获新生。千百年来,抚仙湖区域生活的人们来来往往,而抚仙湖却亘古的停留在那,静谧悠长,令人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阅读这部著作可以勾起在外游子对家乡山水的真切怀恋,而通过书本首次接触抚仙湖的读者,则能够置身其中,足不出户,将抚仙湖湖区的青山碧水、沙鸥锦鳞尽收眼底,在字里行间体验祖国西南独特民风。《抚仙湖传》彰显地方特色、留存云南本土文化记忆,兼具欣赏与收藏价值。

四是突出现代化背景下对调整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反思。本书在回顾往昔同时,也关照了当下与未来的现实困境。吉登斯曾提到,现代性出现后,反思被引入系统再生产的基础环节,使思想与实践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改造。在现代化步伐加快,抚仙湖旅游度假区开发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如何处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一个不能逃避的问题。对该问题的持续反思,有利于及时修正人类对自然的错误认知,重新规范人湖互动行为。书中记述了一起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物种入侵案,危急关头,玉溪市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合作出台水生动物保护条例,显示出对人与自然相处模式的反思;而整治抚仙湖污染问题的百日攻坚“雷霆行动”则表露出反思性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在后记中,作者也提及高原湖泊的宿命问题,呼吁积极寻找开发与保护间的平衡点。

郑晓云教授曾指出,目前人类面临严峻的水危机,这将会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疾病和卫生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关于水历史、水文化的研究是化解全球水危机的有效途径。陈波与龚庆萍二位作者深入抚仙湖区域,回溯与书写湖泊历史,将抚仙湖区域的文化风貌以传记的形式呈现。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更多关于湖泊的传记能够问世,对于湖泊的文化保护将不仅停留在纸面,也将外化到行动中。(作者赵雅文

编辑:刘雄斌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