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论坛·滇池大会”分论坛二举行。 记者刘凯达摄
水天一色的滇池美景。记者黄晓松摄
聚焦“绿水青山论坛·滇池大会”
6月16日,“绿水青山论坛·滇池大会”在昆明举行。出席论坛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绿色发展”主题,为昆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绿色发展建言献计、提供良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昆明生态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是一座宜居宜业的“向往之城”。就如何更好地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专家学者建议,昆明要做好统筹协调这篇大文章,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推动生态高品质和发展高质量齐头并进。
“从炎热的北京来到昆明,第一感受就是凉爽。其次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蓝天白云、空气清新、滇池秀美。可以说,昆明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进程中是富有成效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室常务副主任吴平说。他建议,昆明要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需抓好鲜花、农产品等特色产业发展,提升产品质量,打造特色品牌。此外,昆明还要继续抓好滇池保护治理,加强生态修复,巩固治理成果,让滇池充分展现出生态、人文、旅游等方面的效益。
中国工程院院士、矿物加工专家沈政昌认为,矿山资源是工业的粮食,云南素有“有色金属王国”之称,矿山绿色发展是云南、也是我国矿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相关部门制定鼓励政策、引导矿山建设转变观念、推进新兴产业发展,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农业矿山建设应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将绿色矿山转向农业矿山的目标,把矿山变成青山,使这些青山造福一方百姓,变成金山银山。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一级巡视员鲍达明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批示。他建议,昆明有丰富的湿地资源,要坚持系统观念,推进湿地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突出保护优先,多措并举提升湿地生态效益;鼓励合理利用,推动湿地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强保护修复,让湿地“地球之肾”的功能更好地服务于滇池水质改善和生态环境改善。
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崔庆伟认为,云南的花卉产业、高原特色农业等发展势头良好,为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打下坚实的市场基础,为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市场保障。当前,云南绿色高质量发展面临着极端气候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压力、全民生态意识和生态审美有待提高等挑战。他认为,要提高相关部门和市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认知水平,认识到环境好不只是“绿油油一片”,而应该是立体的、多样化的。
著名经济学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表示,昆明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有山有水、四季如春、生物多样。由于形成红嘴鸥季节性栖息独特景观,翠湖、滇池成为全国闻名的网红打卡地。这就是自然资源转化为人文效应、经济效益的典型案例,要保护好这些资源,并挖掘、打造出更多有趣的景观。
中关村绿色碳汇研究院院长李怒云表示,在参加国际性会议时,经常看到云南生态环境取得的成绩,这令身为云南人的她感到骄傲。她认为,作为省会城市,昆明要利用好本地自然资源,如森林、空气、花卉等,把自然资源与旅游、农业等产业结合起来,做好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
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学灿表示,生物多样是云南的宝贵财富。“要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出路就在生态、在生物多样性。我们要利用好鲜花、茶叶等特色作物优势,建设好绿美河流、绿美公路、绿美村庄等,在保护中发展,打响‘云字号’生态产品品牌,擦亮‘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文旅品牌,吸引各地的人到云南旅游、生活、创业、疗养,真正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昆明日报 记者董宇虹 孙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