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昆港时评】滇池治理开新篇,文明垂钓展风采
昆明信息港    07-19 16:59:32

7月1日起,垂钓爱好者可在滇池流域已划定的37个区域垂钓。除划定可垂钓区域外,滇池流域其他区域仍按照“十年禁渔”相关规定全面实施禁捕,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及市级相关职能部门、流域各区将继续加大巡查执法力度,依法查处非法捕捞、垂钓行为。(7月4日云南日报)

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进入“十年禁渔期”,长江“十年禁渔”是党中央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大政策,是推动长江共抓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滇池属于金沙江水系、长江流域,是长江上游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环境的好坏对于维持长江流域生物种群多样性、提升长江流域生态质量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22年7月,昆明市农业农村局、市滇池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昆明市长江流域禁捕水域垂钓管理的通告》,明确每年3月1日0时至6月30日24时为禁钓期,长江流域禁捕水域(含滇池流域重点水域)禁止一切垂钓,让天然水域中的鱼类得到自然繁殖。为做好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并兼顾市民休闲垂钓需求,通告还明确了禁钓期结束后,7月1日起,垂钓爱好者可在滇池流域已划定的37个区域垂钓。滇池“十年禁渔”制度的实施,不仅保护了渔业资源和水生生物多样性,让滇池流域重点水域以自然方式“休养生息”,促进滇池水生生态持续好转的同时,更生动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卷。

五百里滇池,万顷碧波,浩浩荡荡。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滇池是镶嵌在昆明的一颗宝石,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再接再厉,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从点源污染治理到流域系统治理,从单一治污向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并重,多年来,昆明以“退、减、调、治、管、截”为重点举措开展滇池保护治理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保护母亲湖滇池的初心使命,滇池治理成效明显。生态好不好,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最具发言权。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有“凌波仙子”美称的水雉,还有消失很多年的白眉鸭、灰雁、紫水鸡等鸟类,近年来都纷纷回到滇池安家;随着滇池水域科学增殖放流活动的开展,原生土著鱼滇池金线鲃、滇池高背鲫、中臀拟鲿、银白鱼、云南光唇鱼等也在滇池现有水环境中生长良好发育,并形成稳定种群;如今“水质试金石”海菜花也再度重现,成为滇池水环境生态修复成效的一道亮丽风景。昆明在“进退有度”间擦亮了滇池这颗“高原明珠”。

滇池流域进行垂钓区域划分,标志着政府在满足生态需要和市民健身娱乐需要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是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体现,对昆明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常态化执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每位垂钓者都应该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自觉遵守文明垂钓公约,杜绝无节制索取、随意扔垃圾、禁钓区域垂钓、使用非法钓具及非法交易等不文明行为,遵守一人一杆一钩原则,在微信小程序"云渔通"自行登记,每人每天钓获物不得超过3公斤,钓获物禁止交易,禁止夜间垂钓。希望市民朋友当好“十年禁渔”的宣传员和监督员,保护好生态环境,共同营造“文明垂钓、生态垂钓、安全垂钓”的良好氛围,让文明垂钓变成城市生活的一种享受,更成为展现城市风貌的一道靓丽风景。(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张艺璇)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袁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