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昆明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提出到2025年市属公立医院全部达到三甲水平
都市时报    09-05 08:22:26

68741693845042803

昆明市政府公布的《昆明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实施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提升工程、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提升工程、高质量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重点人群健康服务体系提质工程等5大工程21个重大项目,预计总投资达231.2亿元。到2025年,初步建成“国际大健康名城”和“区域性国际医疗中心”。

初步建成“区域性国际医疗中心”

《规划》提出了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昆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的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健康昆明行动,初步建成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大健康名城”和“区域性国际医疗中心”。高效快捷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优质均衡的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备,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医学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卫生健康服务国际化、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居民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同时,明确18项昆明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指标及目标。其中,到2025年,每万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人)达到9.75;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诊室(门诊、哨点)比例到达80%;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到达8.33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到达4.22人;设置中医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比例到达100%;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到达4.5%;人均预期寿命≥79.40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30%。

每万人口

公共卫生人员数达到9.75人

优化总体布局和资源配置上,从机构、床位、卫生人力资源、设施设备、技术与学科、信息等6方面进行了明确。其中,到2025年,公立医院中市属医院全部达到三级甲等水平,县级综合医院争创三级医院,所有县级综合医院全部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水平。鼓励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部分二级公立医院转型为慢性病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连续性诊疗服务。支持三级综合医院以医疗联合体、专科联盟等形式,延伸服务能力,支持城乡医疗资源均衡发展。每个乡镇办好1所政府举办的标准化卫生院,每个街道办事处或每3万—10万居民设置1所政府举办的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理设置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原则上1个行政村设置1所村卫生室,人口较多或者居住分散的行政村可酌情增设,人口较少或面积较小的行政村,可与相邻行政村联合设置村卫生室。

适度控制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到2025年,全市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的预期性指标为8.33张。公立综合医院病床使用率低于75%、平均住院日高于9天,不再新增床位。推动三级医院更加突出急危重症、疑难病症诊疗,逐步压缩一、二级手术占比,提高预约转诊比例和日间手术比例,提高床位使用效率。

进一步壮大卫生人才队伍,到2025年,力争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2.94人、每千人口药师(士)数达到0.54人、每万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达到9.75人。合理提高公共卫生人员配置标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原则上按照每万人口1.75人的比例核定,专业技术人员占编制总额的比例不低于85%,卫生技术人员占编制总额的比例不低于70%。每万人口配备1—1.5名卫生监督员、1名妇幼保健机构保健人员。

增加公共卫生类执业(助理)医师比例,加强精神、康复、全科、重症、急诊、麻醉、口腔、儿科、新生儿科、儿童保健科、产科、影像、病理、老年医学、职业健康等领域急需紧缺人才队伍建设。到2025年,全市每10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量达到4.5人以上、注册护士数达15人以上,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配备至少1名心理健康服务专干,全市心理治疗师达到400人左右,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达到1000人左右。

建设60个市(县)级重点专科、45个市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加快构建现代化公共卫生体系方面,实施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提升工程,其中,区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计划: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检验室及业务用房建设,项目计划建筑总面积约2000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三层一栋、四层一栋,面积约7300平方米,地下2层建筑面积约12700平方米。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到2025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累计引进硕士5—10名。每个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至少有3名具有较高水平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的骨干人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建设计划:到2025年,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达到人均建筑面积60平方米的标准(编制人员数)。

健全传染病疫情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体系,到2025年,市、县级公立综合医院布局建设相对独立的传染性疾病科病区,并按要求设置负压病房(病区)和重症监护病房。建设市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其中,依托市第三人民医院和昆明方舱医院建设市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分别承担全市危重症患者集中救治和普通患者集中救治任务。重点是实施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提升工程,开展传染病救治和重症医学能力提升计划: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按照医院编制床位的10%—15%设置重症监护病床,县级医院按照编制床位的2%—5%设置可转换的重症监护病床。开展卫生应急队伍培养计划。

加速推进高质量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十四五”期间,建设60个市(县)级重点专科、45个市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其中,以国家在云南省布局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为契机,全面配合推进已落地的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积极配合争取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国家神经区域医疗中心落地昆明。重点是实施高质量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包括开展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计划:积极配合推进已落地的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市级医院专科能力提升计划:打造7个以上省级临床医学中心、中医区域诊疗中心建设项目,争取3个以上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个以上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实施县级公立综合医院提质达标计划:到2025年,60%以上的县区均有1所县级公立综合医院通过第二阶段提质达标验收工作。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到2025年,全市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并至少建成1个符合自身功能定位的特色科室;60%的中心卫生院达到国家服务能力推荐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均配备至少1名公共卫生医师。

街道托育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加强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实施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即开展三级中医医院创建计划:到2025年,至少1所县级中医医院晋级三级医院。县级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提升计划:支持90%的医院达到国家《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试行)》,50%的医院达到国家《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试行)》。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建设计划:支持中医医院建设不少于16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争取所有县级公立中医医院建立“两专科一中心”。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计划:支持不少于15%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完成服务能力提升;支持不少于10%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中医阁”。中医疫病防治能力提升计划:支持市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急诊科、肺病科、感染性疾病科建设;支持市中医医院中医应急医疗能力提升工程建设、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建设。

完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方面,围绕全生命周期和健康全过程,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实施重点人群健康服务体系提质工程。即开展托育服务补短板计划:到2025年,建立1个市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每个县区至少建立2个具有示范性的托育服务机构,街道托育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到2025年,1所市级妇幼保健院达到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标准,100%的县级妇幼保健院达到云南省二级妇幼保健院能力标准;至少有2个经批准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市属医疗机构;设置1个新生儿遗传代谢疾病筛查中心和1个新生儿听力障碍诊断中心。老年健康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到2025年,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达70%;每个县区建成1所照护服务机构;力争每个县区至少设置1个标准化、规范化的安宁疗护病区(科);争创2个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县、15个社区(乡镇)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和15家医养结合优质服务单位。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到2025年,85%的三级中医医院和75%的二级中医医院设置康复科。

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到2025年,力争每个县区均设有能提供全天候服务的精神卫生门诊或住院机构,重点加强老年、孕产妇、儿童等重点人群及严重精神障碍、康复、进食障碍、睡眠、物质依赖、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异常等特殊领域的亚专科建设与发展。(都市时报 全媒体记者庞继光 实习生瞿干牛

编辑:周智宇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