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云南滇中引水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铁一局滇中引水工程大理II段施工6标项目板凳山隧洞进口至板凳山隧洞1号支洞上游顺利贯通,比计划工期提前392天。
9月6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云南省水网建设规划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3年8月13日,云南省政府正式批复了《云南省水网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云南水网建设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规划》提出,云南水网建设规划项目总投资1.85万亿元,实施6项重大行动,着力解决水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升水利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到2050年
云南水网全面建成
云南水网是以六大河流水系为基础、滇中引水等重要引调水工程为通道、重要高原湖泊和调蓄工程为结点、智慧调控为手段,集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生态保护治理、流域防洪减灾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立体综合网络体系。
《规划》提出,云南水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35年,全省供水安全系数提升到1.3以上,城乡供水一体化率提高到90%,城市防洪标准达标率提升到90%以上,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达到95%,基本形成云南水网总体格局,省级骨干网逐步建成,市县级水网基本完善,构建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到2050年,云南水网全面建成,各层级水网高效协同融合。全面构建空间均衡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和供水保障体系、安全可靠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绿色生态的河湖保护治理体系、“四预”功能完备的数字孪生水网,云南省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
《规划》提出,围绕全省“滇中崛起、沿边开放、滇东北开发、滇西一体化”的区域发展格局,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结合江河湖泊水系特点和水利基础设施布局,构建“一主四片、西水东引、立体调配、多源互济”的云南水网空间布局。
其中,“一主四片”中的“一主”指滇中区,“四片”指滇东北、滇东南、滇西北、滇西南4个片区。西水东引,即以滇中引水工程为主轴,将金沙江优质水源向西输送到滇中区域。立体调配,即按照水流自然规律,处理好自流引水和适度提水的关系,通过水流立体调配,逐步满足不同高程地区城乡供水和高原特色农业灌溉需求,改善高原河湖生态状况,合理安排重点区域洪涝水出路,实现水网综合功能。
多源互济,即以滇中引水等重大引调水工程为主要水源,以大中型水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中小型水库等为重要补充,形成“连网联供、多源互济、调配自如、保障有力”的水资源配置体系,不断提升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增强应对极端干旱能力。
投1.85万亿元
实施6项重大行动
《规划》提出,紧紧围绕国家、流域、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扣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安全问题,将实施百县万村供水提质、新增千万亩现代灌区、洪涝灾害防御能力提升、生态文明排头兵争创、数字孪生水网建设、水网体制机制创新等6项重大行动,规划项目总投资1.85万亿元,其中,2023—2035年规划完成投资11800亿元,着力解决水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升水利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其中,百县万村供水提质行动,近期实施农村供水保障3年专项行动和城乡供水一体化3年行动方案,远期继续巩固拓展城乡供水一体化行动,保民生福祉。通过新建水厂、管网延伸、水厂改扩建、新建水源等措施,解决2328万人口高品质供水问题,覆盖全省129个县(市、区)的11000多个村(社区、街道),到2035年基本实现城乡供水“水网电网化”运营。
新增千万亩现代灌区行动,将围绕粮食安全和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要求,以平坝灌区、干热河谷灌区、提质增效灌区等为重点,因地制宜打造具有云南特色和民族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生态功能、“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耕、车能运”的新时代“元阳模式”。重点实施新建37处大型灌区和93处中型灌区,12处大型灌区和184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新增1500万亩集中连片灌溉面积,改善灌溉面积1349万亩,增加粮食、高原特色蔬菜和水果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
洪涝灾害防御能力提升行动,将聚焦全省防洪排涝体系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短板,统筹推进主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县级以上城市防洪达标建设、防洪调蓄工程建设、重点山洪沟治理等任务,全面提升防洪减灾能力。实施六大水系干流治理共91段1055公里,主要支流治理共200段1777公里,中小河流治理7639公里;建设南汀河、甸心等防洪水库14件;实施昆明西北分洪工程、滇池下泄第三通道等重点防洪工程;推进75座城市防洪达标建设及易涝区整治工程。
生态文明排头兵争创行动,将实施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工程78个,实施其他重要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工程24个,实施重要河流生态廊道建设工程616个,建设474个绿美河湖,实施河、湖、库沿岸绿化及区域生态修复。
数字孪生水网建设行动,将以建设数字孪生工程、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及构建“四预”为目标,集中力量开展“3+1”工程,即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孪生平台、多元智能调度业务应用三大工程及网络安全和综合保障大机制。加强水文监测站网建设,进一步完善“空天地”一体化水利信息立体感知网;构建以九大高原湖泊、大中型水利工程等对象为主体的水资源、防洪、调度等模型,搭建数字孪生平台;构建水资源调度、水生态调度、防洪排涝调度等智能业务应用;建设省级水利数字孪生与技术支持中心、云南省水利物业化管理中心等技术与服务综合保障措施。
水网体制机制创新行动,以最大程度发挥水网工程综合效益为目标,推动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持续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打造水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样板区,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和物业化管理;以赤水河、九大高原湖泊等为试点,分区分批打造一批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示范区。
滇中引水二期工程
已开挖各类隧洞15.25公里
滇中引水工程是云南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目前工程建设进展如何?对此,相关负责人介绍,滇中引水工程分为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包括水源工程和输水工程。水源工程建设一座装机48万千瓦的提水泵站,平均提水扬程219米。输水工程施工建筑物总长755公里,其中,输水主干渠长664公里,施工支洞长91公里。一期工程概算总投资825.76亿元、工期96个月。截至2023年8月底,一期工程水源工程隧洞掘进、土石方工程基本完工,已转入混凝土浇筑、衬砌、机电设备安装阶段,输水工程累计开挖(掘进)622.3公里,占施工总里程755公里的82.4%,输水建筑物累计开挖(掘进)533.9公里、衬砌289.6公里,分别占总长664千米的80.4%、43.6%。
二期工程由输水工程、提水工程和调蓄工程组成,分为二期骨干工程和二期配套工程。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的中国水科院关于二期骨干工程可研报告的评估成果,二期骨干工程共布置9条干线,输水线路全长94.53公里,共布置提水泵站4座,总装机65.50兆瓦;布置调蓄水库4座,调蓄库容4628万立方米,估算总投资98.1亿元。总工期70个月。目前该项目可研报告审批事项正在积极协调推进。
二期配套工程共布置各级干支线168条,其中:干线31条,分干线91条,支线46条,线路全长1769.05公里。共布置588个输水建筑物,其中管道393条总长1222.3公里,隧洞72条总长135.12公里,利用天然河道或现有输水系统18条总长296.95公里,其余为明渠(暗涵)、倒虹吸、渡槽共105条总长114.68公里。共布置提水泵站50座,总装机157.4兆瓦。布置调蓄水库1座,总库容530.2万立方米。工程总投资329.1亿元,总工期59个月。配套工程于2022年8月26日启动全面建设。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各类隧洞开挖15.25公里,管道安装103.3公里,倒虹吸安装0.9公里,箱涵浇筑1.1公里。(都市时报 全媒体记者张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