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空万里白云飘,遍地金黄泛浪潮。9月,正是稻田金黄、稻花鱼肥的好时节。
五华区西翥街道的“麦和稻田”,正值秋日景致最好的时候——白色帐篷小木屋,咖啡香浓游人醉,远处白族民居似乎“嵌”在碧山里,随手一拍都是美图。
“氧气充足、环境宜人”,游客的好评就是肯定。近期,这里日均引客流量150人次,月营业额超20万元,农文旅的融合发展在这里得到实践,“党委+合作社+企业+村民”的模式,一步步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
在富民县罗免镇麦家营村,也是一幅流水潺潺、稻香鱼肥的好风景。
稻田里,村民正忙着开田捉鱼,田里的鱼儿跳跃着、翻滚着,溅起层层水花,一派丰收的繁忙景象。“我们现在稻田养鱼有双重收益,以前只能售卖水稻,现在上面栽种、下面养殖,一田双收,比以前赚得多。”麦家营农户的喜悦溢于言表。
美味稻花鱼也引来食客。在田间抓回几条活蹦乱跳的肥鱼,收拾干净、斜切几刀,待锅滚热时,将菜油注下,加姜丝蒜末炸出香味,鱼整条放入煎炸至微黄,表皮香脆肉质香酥,美味妙不可言。
近年来,罗免镇坚持“良田”回归“粮田”的生态理念,立足良好的水质优势,引导群众按照种植、养殖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探索“一田多种、一水多用”的现代循环农业“稻鱼共生”综合种养项目,效益良好、收入可观,已成为带动当地群众增收的重要产业。今年,麦家营稻花鱼产量预计可达9000公斤,产值54万元,亩均增收1200元。
在东川区乌龙镇,亦是青山巍巍、稻黄鱼肥。
依托优越的生态条件,2021年起,乌龙镇利用“优质稻+稻花鱼”种养结合模式,产出的稻花鱼不仅尾巴红、鳞片金黄,肉质也格外紧实鲜嫩。据统计,乌龙镇今年稻田养鱼示范项目面积达1700余亩,投放的2.5万公斤鱼苗预计出产稻花鱼7.5万公斤以上,每亩收入达8000元左右,总收入预计达1360万元,将有力促进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近年来,昆明各县(市)区通过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农机和农艺技术融合,合理引导当地农户优化利用养殖资源,在水稻稳产的前提下,推进稻鱼、稻虾、稻蛙等稻田种养产业综合发展,大幅提高稻田经济效益,集中解决“稳粮增收”和“生态环保”等问题,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用、一季多收”的高效高产发展模式。(昆明日报记者 张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