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昆港时评】炒好“预制菜”  需多方合力消除舆论认知偏差
昆明信息港    09-28 10:13:32

近期,随着开学季的到来,“预制菜进校园”的话题多次被提及并冲上热搜,预制菜也一次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在此之前,缺乏“锅气”,是许多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普遍评价,但随着讨论范围扩大,预制菜“添加剂、重油烟”“小作坊,科技与狠活”等的言论,更是掀起了公众对于预制菜的焦虑与质疑。

针对网络争议的热点,教育部定调“预制菜不宜推广进校园”,及时回应了公众的疑虑。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大众何以对’预制菜到了“谈菜变色”的地步,关键是出现了舆论认知出现了偏差。

国家政策对于预制菜产业发展大力认可,但行业本身存在“野蛮生长”,这是不争的事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联合印发《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将预制化食品列为培育壮大的新经济增长点之一。可以看出,我国在预制菜产业政策支持力度上比较大。而根据产业的发展周期规律来看,任何产业在快速上升阶段都会存在各种问题,所谓是“野蛮生长期”。这个野蛮生长的标志有“预制菜概念模糊”“预制菜的范围界限不明晰“预制菜的企业准入机制不清楚”“产业技术不成熟”“监管标准不统一”等。

预制菜产业发展蓬勃,但社会舆论仍存多重疑虑。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4196亿元,预计2023年将达5100亿元,2026年将升至万亿元级别。据人民日报8月25日报道,近年来,我国预制菜消费需求旺盛,年产值保持20%高增长率。预制菜市场需求大,发展前景广,但是与此相悖的是,社会舆论对于预制菜的认可度还没有与之呈现正相关。目前,在社会舆论中,预制菜与“外卖料理包”是划等号的,预制菜配料表充满“科技与狠活”等,是公众普遍的认知印象。这背后代表的也正是大众对于预制菜的品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营养问题等存在质疑情绪。

在此背景下,要警惕先入为主地将预制菜“污名化“,甚至将之置于食品安全的对立面。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网络平台上有关预制菜的讨论中,一些媒体、自媒体账号利用公众对食品安全领域的知识缺乏制造了偏向舆论,导致很多网民偏听偏信、跟着感觉走,对预制菜“谈菜变色”,对预制菜企业已经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食品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在宣传科普诸如“食品添加剂与非法添加物”“食品卫生与食品安全”这样的基础知识、基本常识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总的来说,目前预制菜产业正在发展,各种矛盾也应运而生,为应对预制菜带来的食品安全、消费权益、舆论认知等多方面的风险,需要相关部门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需要各方参与,来加快推进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助力。一方面,预制菜行业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具有权威性、强制性的标准体系,这样才有利于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和提升产品质量,确保其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和市场需求。有了统一的行业标准体系,政府监管也应跟上,重点对行业鱼龙混杂,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情况加强监管,使其规范发展。另外一方面,学术界、科研界应该对相关的标准、相关的流程等进行更多科研支持、技术支撑。预制菜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技术的限制,政府方面可以通过盘活人才资源,助力企业进行预制菜的技术创新和研发。

最后,提高消费大众对于预制菜的认可度也尤为重要。加强预制菜的宣传和教育,让消费者对预制菜形成更加客观和正面的认识。这就亟需政府部门、专家、业内人士积极发声,对舆论关注度大、话题讨论性强,且容易被网民误解的食品领域基础知识、基本常识科普摆到舆论宣传的重要位置。媒体、行业更要特别要充分发挥滋生优势,制作活泼有趣的网络宣传作品,来对网上一些谬论进行声量上的有效对冲。

总之,预制菜想要“香”飘久远,离不开多方支持。科学看待预制菜行业发展,消除舆论认知偏差与隐忧,重建消费者信心,是当前预制菜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喻军垒)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袁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