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是革命老区,孕育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保护好、利用好革命文物对于传承革命精神、传播红色文化意义重大。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颁布实施全国第一部全面规范红色遗存和革命精神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建立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制,编制出台一系列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政策文件和规划。特别是结合实施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工程,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进行系统安排。
博物馆作为革命实物重要保管收藏机构,在加强革命文物保护、深化革命精神研究、真实讲述历史、大力传播红色文化等方面具有资源富集优势,担负着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教育的重要职责。山东博物馆作为新中国成立后设立的第一座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是山东文物收藏和展示中心,引领着全省博物馆行业发展。为加强馆藏革命文物保护和有效利用,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在传承革命精神、传播红色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山东博物馆积极探索实践,逐步摸索建立起多元一体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体系。
广泛收集整理,丰富馆藏资源。通过收集和梳理革命文物,充实和完善馆藏文物资源,为革命文物的管理和保护利用提供了基本物质条件。在馆藏基础上,通过多种渠道面向社会获取征集线索,文物征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今年以来已完成孙景福革命烈士证书、王思众的马褡、王炳福家庭所存物品等202件(套)革命文物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东文化建设资料的保护性征集工作,进一步丰富馆藏,完善历史发展展示链条。截至目前,山东博物馆各类藏品达40余万件,其中馆藏革命文物近1.5万件,珍贵革命文物在全省占比接近80%。从文物类型看,主要包括党政军文件、报纸刊物、油印宣传品、军装、武器装备、名人遗物集品、根据地货币、票版、奖章证章、印章、生活用品等十二大类。从产生年代看,基本涵盖了革命年代、建设年代和改革开放年代等各个时期。从文物价值看,现有馆藏革命文物体现出文物价值高、精神内涵深等主要特点,是研究山东乃至中国革命史、建设史、改革发展史的重要载体。
加强保护修复,夯实传承基础。针对馆藏革命文物整理利用的各个阶段,组织开展保护方法及技术研究并加以实践,将保护嵌入到使用过程中,推进革命文物有效保护和活化传承融合贯通,使革命文物保持其原始状态,延长其寿命。首先,结合近年来红色历史主题展览策展,对展品进行表面附着物、褶皱等清理养护。其次,组织实施专业性保护修复,通过立项实施全国文保基金革命文物纸质类文物修复和预防性保护项目等,坚持最小干预以及修旧如旧原则,实施严谨细致的保护修复,积累了实践经验。最后,加强数字化手段应用。实施红色文献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打造智慧化高标准红色文献文物库房,编撰红色文献示范性研究性丛书、图录,探索红色文献纸质类文物综合保护方法和标准。“‘五位一体’推进馆藏珍贵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的新探索”项目先后入选山东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典型、山东省红色文献征集典型示范案例。
突出宣传传播,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平台作用,展示馆藏革命文物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精神。比如,今年围绕山东省第三个“红色文化主题月”,充分挖掘整合馆藏革命文物资源,积极拓展宣传领域,拓宽传播渠道,创新宣传手法,多维度、多视角全面展示山东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创新“红色文化+”传播路径。利用抖音平台,开展“大道之行——山东近现代历史文化”展览线上直播,通过“策展人+专职讲解员”讲解模式,增强展览“共情感染”力,抖音直播1小时内观看量超过8000人次,观众纷纷跟随“大道之行”队伍在“云上”点亮革命足迹。借助微信、微博等,开设“大道之行”多媒体宣传专栏,进一步提高革命文物阐释深度,对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重要革命历史人物背景进行深入解读。今年7月,在山东博物馆官方微博、微信开设“大道之行:红色文化主题月”话题,先后发布专题解读文章37篇,阅读量82.8万人次,微博粉丝近60万人,开辟了“云上”红色研学新场景。(中国文化报 作者孙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