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蓟州疑云》剧照 本报记者 卢旭/摄
舞台大幕拉开,一声唢呐晕开悲凉,电子乐队与民族器乐杂糅碰撞,裂石流云,有歌绕梁……一段写于元末明初的故事,就这样被青年导演张肖搬上舞台。
日前,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演出,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一季优选剧目《蓟州疑云》,经过一年打磨与提高,从小剧场版升级为大剧场版,在北京国家话剧院剧场完成首轮演出。首轮6场演出,开票7分钟3场售罄,开票22分钟票房破百万,微博话题总览量8866.4万……这部充满实验气质的作品,获得了口碑与票房双丰收。
2022年,中国国家话剧院以“立足中华文明传承,凝聚中国文艺力量,集结青年戏剧人才”为宗旨,推出“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该计划第一季要求青年导演从《水浒传》和《牡丹亭》两部名著中撷取素材,运用“文戏+武戏”的导演训练方法,做到古典文学“现代化转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精神。
生于山东的张肖,对水浒故事非常熟悉。他很快提交了3个创作方向,并最终以《蓟州疑云》入选。
“很小就读过《水浒传》。起初最喜欢的人物是林冲、鲁智深这样家喻户晓的角色,后来渐渐读懂,《水浒传》里有爱恨情仇、正义善良和小人物的故事。”在《蓟州疑云》中,张肖另辟蹊径,选择了大众不太熟知的“杨雄石秀上梁山”这一章回进行改编与重构,并且新加了两个角色——蓟州巡尉施耐庵和小铺兵。
张肖将《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化身蓟州的“福尔摩斯”,以头陀与和尚二人的离奇死亡为故事开端,带领观众开启一段扑朔迷离的探案之路。“我们把《蓟州疑云》的视角落在了讲述者施耐庵的身上。他不仅是《水浒传》的作者,也是故事中一个探案的人物。在这场游戏里,他带领我们抽丝剥茧地寻找杀人凶手。施耐庵就像我一样,是捧着《水浒传》去研究,又因为《水浒传》的种种情节而落泪的局外人。”
这样的大胆改编很有挑战性,但也有了更大的阐释空间。不再是女性被淹没的“江湖英雄传奇”,也没有简单粗暴的是非善恶道德评判,张肖以其独特的视角让原著中的一个个配角以复杂丰满的性格登场。
“所谓‘时势造英雄’,《蓟州疑云》不言过时势,不树立英雄,单讲一个‘造’字:一个人处于什么样的时代或社会,便一定会做出这样或那样的选择。石秀机警敏感但心狠手辣,潘巧云有悖妇德但罪不至死,忠与义,没有评判标准,不必非黑即白,只有不同的立场,从而导向不同未知的结局。”张肖说,这也是他的戏剧观念,一个古典的故事一定要找到现实的意义,这个意义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转变的,“我们戏剧工作者要与时俱进,找到能跟当下观众接通的解读方式。我通过《蓟州疑云》,找到了当下解读《水浒传》的方式,让观众更能够看懂《水浒传》、看透《水浒传》。”
这样的戏剧观念,不仅体现在剧本和导演手法中,也充盈在舞台美术、音乐设计中。
在舞美设计方面,《蓟州疑云》将原先相对空阔的小剧场版全方位升级,在大剧场的舞台上架起了更具气场和表现力的双层空间架构,并以纱幕的处理渲染出神秘气氛和古典美感。
原创音乐也是《蓟州疑云》的一大亮点,作曲祁勃力结合中国传统五声调式和西洋自然大小调式,将不同地域和时代的乐器及音乐元素融合而作,同时从演员的表演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兼具融合性和传唱性的原创音乐,以电子乐队现场表演的方式呈现。
《蓟州疑云》的结尾,轰鸣的音乐甚至让观众听不清台词。张肖说,这是他有意为之。“史实如何,结局又如何,或许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否在其中照见自己的内心。”(中国文化报 记者刘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