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 正文
闽台文旅交流呈现新景象
中国文化报    10-13 10:41:56

“暑期,妈妈特地从台中来福州看我,临走时她叮嘱‘这里的家很暖心,把你托付给新家人我很安心,你要好好珍惜,安居敬业’。”在福建福州东二环台胞公寓温馨的家里,福州海峡交响乐团的台湾青年小号演奏家曾钦堂盯着电脑屏幕上的一份特殊文件,回想一年多来团的经历,感慨万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简称《意见》)近日发布。9月27日,中共中央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48个部委和福建省召开贯彻落实专题会议,文化和旅游部等结合单位职责谋划举措。

福建是80%台湾同胞的祖籍地,闽台流淌着共同的文化血脉,随着闽台文化往来日益频繁,两地文旅交流正呈现新景象、开启新里程。

两岸同心呵护文化瑰宝

曾钦堂所在的福州海峡交响乐团,是全国唯一省市共建、两岸古典音乐家共组的职业交响乐团,有12名台胞音乐家入职,创排了海峡题材交响音画《海峡 海峡》、音乐剧《富春璧合》等。这是福建文旅界在两岸融合新路上迈出的一大步。

9月15日,由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与台湾戏曲音乐协会合作排演、10名台湾演奏员参与的我国首部世界记忆遗产侨批题材歌仔戏《侨批》在广东深圳坪山大剧院上演。作为全国唯一根植于大陆、形成于台湾、两岸共同哺育的剧种,歌仔戏于1987年开启了两岸文化交流。此外,“福建文化宝岛行”24次赴台湾,走进台湾100所高校;福建省实验闽剧院连续21次赴马祖开展“乡剧相聚”演出;福建省杂技团10年间10次为澎湖乡亲献上“春晚盛宴”……

闽台间凝聚着共同的文化基因,文化遗产在两地传续。

“南音是两岸唱不断的乡情乡音,《意见》是台胞文化传承工作者的福音。”在厦门,年近八旬的卓圣翔正全身心扑在南音新书创作中。这位台胞福建省级非遗传承人一生致力保护、传承南音,去年被推荐申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如今,他的台胞学生林素梅、罗纯祯也成为福建省级非遗传承人。目前,福建已认定7位台胞为省级非遗传承人,1位推荐申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福建登记在册涉台文物共1515处,占大陆涉台文物总数的80%。2005年,福建率先启动涉台文物调查、保护。今年完成了福州安澜会馆等保护工程,推动闽南红砖建筑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入选“考古中国”重大研究课题。

“闽台历史渊源深远,丰富的涉台文物资源是两岸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遗产。按《意见》要求,发挥福建涉台文物资源优势,深化两岸渊源关系,丰富交流内涵,吸引更多台胞回乡寻根谒祖。”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文物局局长傅柒生表示,力争在5年内完成国家级和省级涉台文物保护和展示工程,对市县级涉台文物实施抢救性保护,鼓励台胞和台湾团队参与涉台文物保护工作。

文化血脉连通两岸心桥

9月19日,2023年海峡两岸同胞护驾湄洲妈祖金身巡安在莆田启动,近百家台湾宫庙机构、近500名台湾同胞参与。“妈祖信仰成为维系两岸血肉亲情的纽带和连接两岸的心桥。”正如湄洲妈祖祖庙台胞义工王淑华所言,作为我国第一个民间信俗非遗项目,“妈祖信俗”台湾信众达1600多万人。

闽台有许多相同的民间信俗。据统计,台湾1万多座庙宇供奉的前20位主祀神中有16位来自福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陈靖姑信俗拥有台湾信众逾千万人。

郑成功精神是闽台心灵相通的共有文化基因。9月13日,台南市文化协会与厦门旅游集团签署《两岸民俗文旅联盟合作协议》,协议涵盖2009年创办的海峡两岸郑成功文化节。今年8月底,延平郡王神尊从高雄返厦,从1月起赴台湾9城的巡台会香活动圆满收官,参与信众上百万人次。作为延平郡王封号来源地、驱荷复台的策源地,南平市延平区挖掘郑成功遗迹,建设郑成功文化主题公园,打造郑成功文化品牌。2021年,延平郡王信俗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八闽地域特色文化在闽台间绽放新姿。以妈祖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等祖地文化为纽带,客家文化研学体验营、两岸青年闽都文化研学营、闽台朱子文化研学营受到台湾学子青睐;“海峡第一村”晋江围头举办了7届海峡两岸七夕返亲节;石狮蚶江与台湾鹿港连续举办16届闽台对渡文化节;三明宁化举办了28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参与台湾社团达100多个;“海峡两岸书院论坛”“闽台同名村镇续缘之旅”连年举行。

“两岸乡亲具有文化共识,在体验习俗中,延续乡愁、传递乡情,传承祖地文化。”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苏忠明说,福建将继续支持台胞申请非遗传承人,深化两岸非遗交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建造台胞爱的温馨家园

“终于有了自己的‘福居’。”海峡交响乐团协调解决台胞公租房,搭建起台胞家园。

《意见》发布次日,曾钦堂所在的两岸社区交流中心迎来福州市晋安区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杨佳松率领的“打造台胞‘登陆第一家园’晋安样板”专题协商活动一行,台胞的居住保障、交流融入等颇受关注。两岸社区交流中心主任祝晓娟介绍,“台胞台企资讯服务中心”与“台陆通”数字服务平台提供100多项服务,解决台胞痛点难点问题。

“要做好贴心服务,为台胞提供更多个性化、精细化和差异化服务,办好‘邻里文化周’‘连心节’等活动,促进台胞更快融入社区,感受家的温馨。”杨佳松说,下一步将推动《意见》落实落细,以闽王、白马王等信俗文化为纽带,加深两岸信俗文化交流交融,推动两岸匠人师带徒创新机制,让两岸传统手艺、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2022年,台胞杨曜志入选福建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目前,有8名台胞被评为福建省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福建省文化和旅游系统青年拔尖人才。闽台文化艺术人才评定标准逐步完善,台胞纳入省级文旅人才项目并给予政策倾斜。

近年来,福建省闽台青年文旅创意产业促进中心助力200多名台胞赴大陆文旅企业见习,帮扶20多家台胞创新创业基地,举办就业创业沙龙等,让台胞多维度感受福建文旅新环境。(中国文化报 记者黄国勇)

编辑:张芮(实习)    责任编辑:孙红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