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邀请部分人大代表、媒体记者组成观察团,从“代表看变化”的角度对昆明市“办不成事”“办不了事”窗口进行集中观察走访。
一行人首先来到昆明市五华区法院,参观“办不了事”窗口、调解服务中心,听取五华区法院相关工作人员的介绍。据了解,2021年5月28日,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法院成立全省法院首个“办不了事”窗口,兜底处理各种疑难事项。在此基础上,五华区法院还成立了云南省首家材料接转中心、老年人综合服务窗口,提升改造诉前委派调解服务中心。
“办不了事”窗口设立后,周清月结,对容易引发“疑难杂症”的关键环节进行总结、分析,积极提出解决措施。对于普遍性问题,五华法院研究制定了相应工作方案,针对性延伸诉讼服务,力争让“办不了的事”不出现、不发生。同时,努力将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加强诉源治理和多元解纷,从源头化解矛盾。
在五华区政务服务中心,人大代表参观了取号窗口、自助办理区域、“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听取了五华区政务服务中心有关人员的介绍。2022年4月,昆明市把“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作为政务服务的前沿哨、群众呼声的收集点,在市县乡村四级政务服务中心共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317个。
五华区通过对政务服务中心开展布局优化和区域升级改造,搭建了集“办不成事咨询、营商环境投诉、惠企政策落实、投资服务代办”四大功能为一体的服务兜底保障专区;在前期推出“中午不打烊”的基础上,全省首推政务服务“周三夜市”“周六晨办”工作机制。下一步,五华区将持续推动用好用活“办不成事”咨询窗口和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保障专区,实现惠企利民服务“零距离”“零死角”,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合力。
参观走访后,省人大代表耿国平说,看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规定、流程,听了工作人员的介绍,觉得非常好。他提出疑问,要是群众来“办不成事”“办不了事”窗口还是办不成要怎么办?建议研究可能出现的各种特殊情况,完善有关事项。
省人大代表、昆明市工商联副会长毛良很有感触地说: “窗口的设立有特点、有亮点、有成效。”小小的窗口带动了政务服务的创新,践行了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服务理念。
昆明市人大代表王定龙结合自身工作,分享了一个营商环境改善的案例。他表示,政府和法院围绕“办不成事”“办不了事”窗口想了很多办法,也出了很多实招,干了很多实情。
“中秋十一国庆前手机新款密集发布,企业要大量备货,需要短期资金流转。”五华区人大代表、云南九机电子产品有限公司营销中心总监郭秋岑说,公司跟银行对接了随借随还的业务,但不是很理想,后来通过五华区“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很快就解决了企业的困难。(春城晚报-开屏新闻 记者杨质高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