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昆港时评】昆明篆塘河暗河重见天日 意义不只是“复明”
昆明信息港    10-23 17:14:42

日前,随着围挡的拆除,曾因市政规划等原因,被建筑物覆盖成为暗河的昆明篆塘河起点段到省总工会桥再到法官林长约800米的河道成为明河。消息虽短,信息量却很大,甚至可以从中看出一座城市人文环境、管理思路的变化与成长。

作为昆明市的重要河流,篆塘河对于城市的水环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曾经是昆明城市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生态和景观价值。然而,由于市政规划等原因,篆塘河被建筑物覆盖,成为暗河,严重影响了河道的水环境和周边环境。

至于篆塘河成为暗河的原因并不复杂:20世纪90年代,随着聚居人口增多,地下管网和污水处理能力未能同步跟上,导致河道发臭发黑,居民有怨言,所以就“盖”成地下河。由于建筑物的覆盖,河道的水流变得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水质逐渐恶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河床和岸线可能被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环境的恶化,于是篆塘河一时成为一个解不开结的恶性循环。

转机出现在滇池治理思路的改变,具体到篆塘河则是牛栏江水的流入。2013年12月29日,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实现正式通水。从200多公里外的德泽水库奔腾而来的牛栏江水成为滇池水体置换最大的动力和来源,每年数亿立方米的“生态水”成为滇池自然水循环体系中的最大亮点,篆塘河也是受益者。牛栏江水通过盘龙江引入玉带河,再经玉带河、篆塘河、大观河及西坝河出水进入草海,约45天左右即可置换原草海水体。

十年过去,篆塘河暗地里变清了,这就是它能恢复明河的底气,这显然得益于城市管理、水域治理思路和能力的提升。随着篆塘河恢复明河工程的完工,这些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明河的恢复不仅增加了水域面积,改善了河道水环境,还增强了河道的防洪排涝能力,为城市的安全和稳定提供了保障。通过恢复明河,篆塘河岸两边已经进行了硬化,还设置了花园、亲水平台、灯光秀、健身小广场等设施,优化了城市空间布局,提高了城市的宜居性和生活品质。同时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新建污水管道和雨水管道,将原本难以处理的排水系统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

篆塘河“复明”只是昆明城市发展与成长中的一个例子,另外一条与它境遇相似的明通河也将于最近“复明”,有理由相信,随着管理思路的变化,还会有更多的城市暗河重见天日。

从篆塘河、明通河“复明”,我们可以看到:城市管理者意识到,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现代城市管理不再仅仅是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而应该更加重视生态环保,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体现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尊重,执行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城市的绿色发展。放到更大背景下,作为滇池治理的一环,暗河“复明”体现出管理者改变了以往只注重末端治理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全过程管理,从源头控制污染,提高治理效果。

诚然,每一条暗河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各自“复明”的社会成本、经济成本不尽相同,牵涉面各异,彼此之间不能完全复制,徐徐图之是最好的办法,在这个层面上它只是大时代发展中的小“背书”。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暗河“复明”反映出城市管理宏观思路的变化与提升,这才是决定昆明未来更加美好的重要因素。(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杨雁)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袁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