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秋天的新民村,有一种味道叫“梨熟了”
丽江日报    10-28 15:57:17

10月19日,记者来到海拔2100多米的玉龙县石鼓镇四兴村委会新民小组,探访酥梨与当地群众的不解之缘。只见房前屋后的山地里,除了待收的金黄色玉米外,一棵棵梨树上,淡黄色的果子挂满枝头,空气中梨香弥漫,散发着秋天的美好气息。

来到村民杨文学家的梨园,茂密的梨树林里,一个个沉甸甸的酥梨压弯了枝头。

13841_cb312fe9-63ea-4e8b-9b36-7cfe5b086d90

密匝匝的叶子中间,个头饱满的梨儿挂满了枝头。 (本报记者 李映芳 摄)

“这种梨皮薄、水分足、口感香甜,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杨文学带着记者钻进了梨树林。只见密匝匝的叶子中间,个头饱满的梨儿挂满了枝头,那憨态让人忍不住想将其摘下。

杨文学瞄准枝头一颗梨,用手紧扣梨,轻轻扭动梨身,只需几下,梨便脱离了树身。

“来,尝尝。”杨文学把梨递到记者手上。轻咬了一口,梨皮一触即破,梨汁满嘴四溢,酥脆爽口。

“我年年到这个梨园来买梨吃,他家的梨好吃。”采摘了10余斤梨的市民和福天告诉记者,过两天他准备再来买一些送给亲戚朋友尝尝。

据杨文学介绍,新民村民小组是石鼓镇唯一一个苗族聚居的山区民族村寨,有农户42户154人,耕地560亩,林地517亩。

1993年,杨文学到江苏桐山县的大姐家打工。在大姐的引导下,杨文学对砀山酥梨种植充满了兴趣。砀山酥梨果肉洁白如玉,酥脆爽口,浓甜如蜜,更兼皮薄多汁,弹指即破,入口即酥,位列中国传统三大名梨之首。杨文学用了一年时间,学会酥梨育苗、嫁接、修剪、果园管理等技术。

几年后,杨文学带着几棵砀山酥梨苗回到了新民村,开始酥梨的种植。他培育了1000多棵苗,自己种了800棵,种下的梨树第二年就有挂果的。杨文学便到石鼓、巨甸等乡镇以每斤3元试着卖,受到消费者的好评。5年后,果园进入了盛果期,酥梨卖到每斤4至5元,收入也逐步增加起来。

看着杨文学家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杨文学的哥哥、小弟、堂妹也坐不住了,跟着他分别种植了酥梨10亩、7亩,20亩。杨学文家人的加入,激发了更多村民种植酥梨的热情,他们充分利用区域光照、水土和地理条件优势,在村内荒坡和房前屋后种植酥梨,种植酥梨面积达320亩,目前已挂果250亩。走出了一条自“梨”更生的致富路。

13841_09ba3e12-33c3-4409-b4db-90257fa2d2d7

10月19日,石鼓镇四兴村委会新民小组村民杨文学(左一)在自家的梨园摘酥梨。 (本报记者 何世辉 摄)

在种植砀山酥梨过程中,村民们坚持不使用化肥,施农家肥,依托蜜蜂授粉,种植出的果子表面光洁,果实个头均匀,果皮薄透、肉质酥嫩、口感多汁、酥脆如蜜,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新民酥梨自上市以来,不仅吸引了周边乡镇村民前来收购,还有不少外地水果商贩开车到村里收购。

“现在果商到村里收购酥梨每斤3元,我们自己用面包车运出去卖则是每斤5元。今年“三多节”,我运了一面包车酥梨到玉龙县会场上卖,5元1斤半小时就卖完。”杨文学说,“那块3.5亩的酥梨就收入10万元。去年我家15亩果园,收入超过20万元。明天,香格里拉市的商家还要500斤酥梨。”

“新民种植的酥梨还耐储藏。一般储藏时间从成熟到次年的清明节。”杨文学说,全村320亩酥梨,每年给村民增加百万元的经济收入。村里注册成立了苗家酥梨种植公司,准备抓住玉维高速四兴下口经过新民的机遇,把酥梨园搞成景点,打造新民酥梨品牌,走共同富裕的产业发展之路。

如今,酥梨不仅成为新民村小组“甜蜜”的“摇钱树”,还改善了村内生态环境,美化了家园,助推了乡村振兴。

编辑:孙红亮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