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临沧市临翔区政协提案、社情民意助力非遗保护:破传承困境 解匠人心忧
云南日报    11-30 07:37:13

临沧市临翔区象脚鼓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是集木工、雕刻、彩绘、制作、美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技艺,蕴含着深厚的傣族文化内涵。近年来,经过文旅融合发展,以及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象脚鼓适用范围逐渐拓宽。

5

传承人介绍象脚鼓制作技艺。 供图

2011年,临翔区傣族象脚鼓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2013年5月,忙畔街道青华社区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象脚鼓文化之乡;2018年,青华社区村民俸传诗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然而,临翔区象脚鼓制作技艺在获得“国字号”招牌的同时,却有着制作技艺失传的风险。

2022年年初,临翔区政协委员康传菊到俸传诗家中,对象脚鼓手工制作技艺保护和传承情况进行调研。当时,81岁的俸传诗老人已不能灵活地制作象脚鼓,只能进行技术指导。象脚鼓的制作环境和条件也很简陋:几根简单的木头支撑起临时搭建的简易棚子,制作象脚鼓的木材和工具只能简单堆放在一起。

“俸传诗老人没有更多资金投入改造制作场所,象脚鼓制作原材料稀缺、工艺复杂、耗时费力、市场狭窄,且利润微薄,如果没有持续的政策支持,制作技艺将难以为继,有断代失传的危险。”康传菊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为破解象脚鼓保护和传承难题,在2022年召开的临翔区政协五届一次会议上,康传菊等委员联名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象脚鼓和象脚鼓舞”传承的提案》。同年6月,临翔区政协文史教科文卫体委向临翔区委上报了《关于尽快抢救我区唯一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的建议》社情民意专报。临翔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由区政府一名副区长牵头、区文化和旅游局负责、区财政局配合,研究细化具体工作措施,并组织抓好各项工作贯彻落实。

临翔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孔继勇,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梁晓华分别率队深入忙畔街道青华社区进行调研,针对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提出意见建议,帮助解决生产用房问题。

临翔区文化和旅游局迅速成立工作专班,明确具体牵头领导和办理人员,着力从发挥传习所功能、加强组织培训、保护开发协调并重等方面下功夫,制定办理措施并抓好落实。2022年,该局在6个傣族村寨举办6期“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培训班;通过拓展“旅游+”模式,充分利用抖音、淘宝电商等网络平台打开产品销路,提高传承人收入,带动项目良性循环;区文旅局在忙畔街道玉龙花园电商街协调提供40平方米门面,供传承人展示象脚鼓。在青华社区,将一处约100平方米的集体用房改造为象脚鼓制作技艺展厅。

“在政协委员提案和社情民意的助推作用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挂牌保护、‘中国象脚鼓文化之乡’的荣誉得以延续。”康传菊说。(云南日报 通讯员王建平 杨丽娅

编辑:合宇聪    责任编辑:钱嘉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