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记者张星宇)冬日的东川区干热河谷带热气丝毫未减。行至东川区姑海村,20个圆形水池整齐排列,培育鲟鱼、金麟鱼等高原稀有鱼种的渔谷项目正在建设。
渔谷项目总投资2000余万元,计划养殖10万尾中华鲟作为高端商品鱼销售,50万尾金鳞鱼为市场提供孵化鱼苗。项目建成后不仅是稀有鱼科研基地,游客来到这里,还能在田园山水间漫步,在热闹的乡村小路赶集,品尝农家乐、品味乡间情,体验悠闲慢生活。
渔谷项目是东川区和昆明动物研究所共同打造的科研项目,双方主要在基地建设、高原土著鱼种开发培育、渔业养殖、鱼稻共生、人才培养、科普宣传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旨在建设云南省一流的水产养殖示范基地,促进东川区渔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项目按照“生态、健康、循环、集约”的环保理念建设,采取连片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绿化,走“山水林田湖草沙”统一治理的路径,使项目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大大改善,让养殖排放零污染,带动小江生态环境保护。
依托种业进行文旅融合项目开发,在东川区已不是头一次。
海拔1600米以下的近300平方公里干热河谷带上,无霜期可达330天,是发展种业的首选之地。近年来,东川区充分利用干热河谷资源,遵循生态保护和群众增收原则,以种业为导向发展农业产业,积极谋划和推动国家级立体气候科技农业及绿色种业创新谷建设。
东川区提出,打造“四大河谷产业带”:在海拔1100米以下打造“河谷热区种植养殖种业示范带”,1100米至1300米打造“粮食作物育苗综合示范带”,1300米至1600米打造“多样性经济作物育苗综合示范带”,1600米以上打造“高山蔬果育苗种植及高原畜牧养殖示范带”,以“四大河谷产业带”组成小江河谷垂直梯度空间的种植分区。
同时,积极构建产业准入、运营管理、市场主体培育、品牌打造等10个园区发展体系,同步梳理摸排园区各项要素资源,精准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结合园区资源优势,东川区先后赴省外精准招商10次,开展招商活动72次,与香港新华集团、昆明德和罐头食品有限公司、上海思尔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头部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此外,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农科院、四川省农科院、云南省农科院等8家科研机构达成合作;积极对接各类育种制种、智慧农业相关企业到东川考察,将各类种业科研资源“攥指成拳”,为小江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装上“科技引擎”。
航天育种基地、高山中药材种植加工交易全产业链等一批优质项目快速推进,东川区虹鳟鱼育种繁种基地建设等4个项目正在编制可研报告,东川区农产品交易展示中心、碧谷街道东川大蒜种苗培育中心和种植基地、拖布卡镇小江现代农业产业园北部冷链物流集散中心等14个项目正抓紧谋划。一个个优质项目落地建成,将对小江产业园建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助力东川区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