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周末扎堆菜地 昆明“家庭农场”走红
掌上春城    12-18 21:23:45

走进昆明西山区的一家都市农场,蔬菜种植苗圃规整划分,家禽饲养区鸡鸭啄食乱跳,前来体验种植的家长带着孩子刨土、种菜、施肥、采摘。

近年来,农场经济风靡,在提供田园体验的同时,共享农场开辟了生产、加工、销售的创新途径,从而打开增收致富新路径,带动乡村休闲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发展。

“农场3.0”爆火 多形式打造农场特色

在社交平台,从昆明周边农场观光、农场主体验,到周末游宝地,有上千条热门推荐和讨论。记者检索发现,目前可查询到的昆明市内及周边农场数量已有约180家。从事农场经营规划承包代运营的姜晖向记者介绍,目前面向私人、团体消费的新概念综合性农场主打的经营模式共有3类。“以第一产业农作物种植为主;以手工艺品、农产品销售为主的第二产业类型;以活动体验观光旅游为主导的主推第三产业农场。”

其中,亲子休闲娱乐是农场建设的首要功能。瞿芳近半年时间打卡了多家农场,她提到,周末农场游是现在一大休闲方式。比起单纯露营、采风,农场的特色在于推出手工制作,种菜、打糍粑和磨豆浆等生产体验活动,及家庭聚餐和园林风景观赏等娱乐内容。

发展中不断利用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对乡村景观进行合理规划与配置,并发挥实用性、体验性、景观性、美观性,形成农业、旅游、文化等诸多元素有机融合。据昆明耘心农场的负责人张先生介绍,昆明现有农场尤以亲子、家庭聚会为主要类别,结合餐饮美食,露营、骑马、手工体验休闲活动,加网红场景打造,开展摄影、宴会场地租赁活动,在传统农家乐的基础上升级改造,运用原生农耕设施拓展生态观光形式,当农场从1.0版本升级至3.0版本,形成密切关联的农旅产业链。

同时,农耕教育研学活动也作为农场资源整合,成为开拓自然教育的有力支持。昆明天空农场负责人则介绍,“除种菜、采摘、认领菜地种植等田园体验,家禽投喂和观赏外,农场也投入研学、植物拓画培训。农场也曾开展假期课题研究,学习植物图鉴,植物生长周期及习性观察,结合微观昆虫互动记录,并开展后期搭架、捆扎修枝等农事活动,受到家长们的欢迎。”

多产业联合发展 实现农业提质增效

如今,特色化、体验化、知识化、生态化成为农场经济的全新发展模式。姜晖认为,农场经营者是否能够发掘其优势资源,发挥农村及农业资源特有的生物性、季节性、实用性,以营造农场的特色,是农场赢在起跑线上的关键。

一方面,经营联合体模式促进了农业驱动型地区乡村产业经济发展。草多多工作人员杨先生提到,目前牧场按照“林—草—牧—游”循环链,实施荒地再利用及绿色生态种植,建成了以观赏、休闲、露营、烧烤为主的“休闲牧场”,新设滑草及游乐设施。结合各地实际多元发展,特色家庭农场则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同时,推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金方街道思邑村委会相关负责人董先生提到,牧场以“公司+基地+农户+村委会管理”的产业化模式,采取牧场经营采取农户土地入股,农户土地租金收入和效益分成形式,并于旺季雇佣短期及工作人员10-20人不等参与运营工作,不断助力乡村振兴、助推富农兴农。

另一方面,创新农场产业发展推动土地利用转型有效提升资源配置。孟连牛油果星球负责人大萌在受访时介绍,农场以第一产业牛油果种植为核心,进行二产加工,包括各种牛油果制品和各色牛油果特色餐饮美食、相关手工艺品在内,形成三产涵盖观光旅游、摄影项目、疗愈等文旅活动体验,并且每条产业链间既独立完整,又相互融合,环环相关,路线规划清晰,充分保证了游客在体验游览的过程中参与到不同的活动中,推进农文旅项目和在地文化的有机融合。

如今,昆明家庭农场产业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呈现出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旅融合等各具特色的模式。日前,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对外发布的“关于第五批全省示范家庭农场名单公示的通告”显示,昆明有10个家庭农场入围。姜晖提到,体验消费、场景消费是农场产业升级的趋势之一。在全链整合农业产业项目中,如何深挖农业生产及加工过程,有效生产、加工、销售与观光体验,打造可参与、可体验、可游玩的特色农场文旅项目,才能有效长效化运营,不断推动新型农业创新、可持续的发展。(掌上春城 记者浦潇

编辑:黄彩英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