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磨憨:民族团结之花在国门粲然绽放
昆明信息港    12-20 08:22:21

历时一年多,在昆明托管下的磨憨迎来建设、投资热潮,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边陲小镇面貌焕然一新。

“变化最大的是边境各族群众日益红火的日子。一条条崭新的道路通乡入户,一座座民族团结主题广场拔地而起,一幢幢傣家吊脚楼美轮美奂……”望着日新月异的磨憨,昆明市公安局经合分局(以下简称“经合分局”)尚勇边境派出所的民警覃文健感叹道。

他背上包坐上警车:“走,今天去尚冈村转转。”

警务“接地气” 平安“有底气”

尚冈村距离磨憨口岸15公里,是磨憨镇人口最多的行政村。“现在全村大部分房子做了雨污分流,等换上新瓦就基本完成改造了。”家家盖新房、户户耕作忙,尚冈村一年来点点滴滴的变化,覃文健都看在眼里。

覃文健来自广西,是个典型的壮族汉子,凭着一副热心肠坚守在社区一线十余年,但广西乡音却始终未改,这也成了他的特点。每次到村寨入户走访,村民都亲切地叫他“老广”。覃文健对此毫不介意,在他看来,“老广”这个称呼比“覃警官”听着更舒坦更亲切。

沿着小路进入村寨,“这家半年前曾丢过摩托车,这家补办了身份证,那家刚娶了新媳妇”……谈起各家各户的近况,覃文健如数家珍,他最喜欢去村民住的吊脚楼,因为只有到村民家里,坐下来面对面聊天,才能了解他们最真实的情况。

春季农忙时,覃文健会卷起裤腿,下地帮着干活;秋收时,他就背着背篓踩在泥泞的地里,帮村民收辣椒。“壮语和傣语有很多相似之处,村寨里的消息,都是在田里帮他们干农活时听来的。”他笑着说。

少数民族地区社区警务工作最大的难点在于习俗与法理的平衡。“各民族都有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传统,尤其对传统节日十分重视。我们在开展警务工作时,既要维护秩序,也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习俗。比如泼水节,每个村寨的日期都不一样,有的只过两天,有的可能要过一个月,这段时间我们就在各个村寨里转来转去。”节日安保与日常执勤不同,不仅要保证现场安全有序,还不能破坏节日氛围。如何融入群众的同时,又确保安保任务圆满完成?“他们唱歌我打鼓,他们喝酒我‘站岗’,大家乐乐呵呵的,群众高兴,我们也安心。”覃文健对每次民族节日安保任务的经历都记忆犹新。

正是在工作中坚守“尊重共融”的理念,经合分局的民警成了辖区各民族村寨村民眼中的“自己人”,各项警务工作开展得井然有序。

村警“在身边” 深耕责任田

得知覃文健正在村里走访,驻村辅警岩温甩带着村民波大爷忙不迭地赶到村口与他会合,“波大爷的红袖标被孙子弄坏了,一直想再要一个新的……”

红袖标,这个在昆明早被群众熟知的治安志愿者群体,如今也正在边境上组建、扩大。自昆明正式托管磨憨后,经合分局进一步健全了管委会、磨憨镇、各村(社区)三级“红袖标”治安志愿服务群防群治工作体系,全面发挥群防群治队伍在维护边境安全、社会治安秩序、预防违法犯罪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磨憨青山绿水间,一抹红色袖标格外亮眼。“这红袖标一戴,肩上的责任就更重一分,我们把它宝贝得紧哩!”似乎是担心被拒绝,波大爷涨红了脸,用傣族普通话解释。见他紧张,覃文健忙说:“改天让岩温甩再给您一个。”听到这句话,波大爷眉头舒展,脸上露出笑容。

同样松了一口气的还有岩温甩。

岩温甩是尚勇边境派出所的辅警,同时也是尚冈村村民。自经合分局正式成立以来,他的工作就从在派出所辖区各个村寨之间“打散线”,变为在尚冈村“驻村”开展警务工作,既是尚勇边境派出所在村里的“望远镜”,也是守护尚冈村民平安的“守村人”“普法网格员”。

下乡入户、证件办理、“一标三实”采集、群众家庭矛盾纠纷化解……虽然工作地点就在“家门口”,但岩温甩每天的工作量丝毫没减。“因为我从小在这里长大,邻里间都认识,谁家有什么事都最先找到我。”岩温甩打趣说,要是这次没帮波大爷要到红袖标,回家就要被数落了。

驻村工作机制推行近一年,岩温甩忙前忙后,为村里的街坊邻里解决了不少难题,但最得意的是调解了傣族妇女小伊(化名)家多年来的家庭矛盾。

“要不是有覃警官和小岩他们帮忙,我都不知道日子要怎么过下去……”谈起曾经的家庭生活,小伊忍不住眼眶泛红。

小伊几十年来勤勤恳恳地操持家务,相夫教子。然而,由于丈夫早年好赌嗜酒,夫妻时常发生矛盾,甚至有时会动手,家庭关系一度十分紧张。

“以前只知道默默忍受,直到有一次覃警官上门来普法,才知道这些事情警察也能管。”小伊说,在向覃文健反映家庭情况后,他便常常找丈夫聊天谈心,同村的岩温甩更是家里的常客,时不时就到家里了解情况。这些举动不仅让她感到安全、安心,也让丈夫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戒了赌,还积极赚钱养家,现在家庭氛围越来越好。

“能穿着这身制服为从小看着我长大的乡亲们做一些事,不仅是责任,更是光荣。”岩温甩自豪地说。

法理“入心田” 共守边境线

“安居才能乐业”,磨憨百姓“安居”的根基在于边境安全。

尚冈村南与老挝接壤,是名副其实的抵边村寨,原始森林间,山山有路,路路相通。

“以前,村民家里农忙,打个电话到老挝的亲戚家,可能就蹚着水过来帮忙干活了,眼里心里都没‘边境线’的概念。”对于这种情况,究其根本在于长期以来群众强边固防及法律意识的淡薄。

“边境线长,光靠‘守’不够,得发动大家一起筑牢安全防线。”这个情况真正开始改变,还要从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全面铺开说起。

覃文健回忆,曾经的普法工作大多是“事发”后的亡羊补牢,从今年开始,普法宣传成为一项常态化、持续化的工作。

普法工作是否到位,在于群众是否喜闻乐见。为了铸牢少数民族群众边境安全意识,民警及驻村辅警在日常工作中结合辖区强边固防工作重点积极推行法治宣讲“小课桌”活动,将“以案释法”“释法明理”作为普法关键环节,用群众听得懂的少数民族语言上起普法教育公开课,讲群众“喜欢听”的身边事,提升普法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让抵边村寨群众在涉边问题上知法懂法用法。

与此同时,向磨憨管委会争取拨付专项奖励资金100万元,发动群众积极提供线索参与社会治安防范,推进辖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建设。

“过了哪棵树算老挝地界,拐几个弯到界碑,现在他们比我们还清楚。”覃文健说,如今边境村寨村民的法律观念得到加强,积极参与到日常巡边工作中。

尚冈村的变化,正是昆明市因地制宜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的一个缩影。在昆明公安边境警力的护航下,磨憨这座边境小镇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习俗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尊重共融,民族团结之花正粲然绽放。(昆明日报 记者王子仪 通讯员张庆圆

编辑:文丽荣    责任编辑:钱嘉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