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云南设立省级的大象节,每年举办一次,在昆明、临沧、普洱、西双版纳等地展开。生态美,生物多样性丰富。尊重自然,擦亮云南旅游的金字招牌。吸引更多游客来云南生态旅游、来昆明生态旅游,了解美丽的云南,爱上云南。”近日,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建议云南设立大象节获官方回复引发网友热议。
其实,“大象节”在云南已早有历史。“贡象节”是佤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世界唯一的亚洲象节日。
佤族的历史与大象有着渊源关系,佤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有敬象的习俗。在3000多年前的沧源崖画群1200多个可辨识图像中,就有多处亚洲象的形象,可以说是亚洲象行为学的最早记录;《临沧地区志》有“佤族贡象”节的详细记述。
在佤族的传说里,亚洲象引领着族人找到班老这片肥沃的土地,并在此开辟家园,生息繁衍至今。佤族创世神话《司岗里传说》中说:班老的祖先叫“达嘎”,是在大象帮助下到“葫芦王地”开辟家园的,所以班老的佤族同胞除了崇拜牛外,还非常敬重大象,认为大地是大象的心脏,河流是大象的血脉,“佤族贡象节”就是敬象、拜象的精神寄托。
贡象节祈祷词内涵深厚,是佤族贡象节的一部史诗。祈祷词中,阿佤人这样念道:“哎……达!/我们阿佤沿着先祖指引的路,/来到神奇美丽的佤山班老。/我们同在一座山,/我们共饮一条河。/我们的先祖说:/大地是你的心脏,/河流是你的筋脉。/我们的爷爷奶奶说:/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要贡奉你、敬拜你。”从这些语句简单情感真挚的祈祷词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佤族对自然、对亚洲象的敬仰和虔诚。
“贡象节”是佤山班老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寓意自然和谐、吉祥幸福、团圆美满。每年4月18日,班老乡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题,举行盛大的“贡象节”节庆活动,传承非遗文化,传播生态文明理念。“贡象节”中的敬象、拜象、接象、送象和丰富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游演、千人载歌载舞、泼水狂欢等一系列活动展现了佤族人民的自然崇拜与生态保护和淳朴、热情、奔放、向上的内涵。
“贡象节”对于班老来说就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样隆重。盛大而古朴的“佤族贡象节”,通过“贡象仪式”等系列活动全面展示佤族贡象节独特魅力,荟萃了佤族的歌舞艺术、传统工艺、民俗礼仪等多种文化内涵和精华,成为当地各族群众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的内核。
2005年,“贡象节”入选“临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2年6月,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公示名单,也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唯一一个与亚洲象有关的节日。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当“大象”“民族”“国际”“文旅”几个关键词遇到一起,又碰撞出了怎样的火花?
沧源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班老乡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乡镇,有佤族、汉族、傣族、彝族、拉祜族等,并且与缅甸佤邦南邓特区、勐冒县相邻。和谐、热烈、欢乐的“贡象节”,辖区各族群众参与积极性高,吸引国内外来宾人数突破万人,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全民大联欢活动,更彰显出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主旋律”。
活态传承,赋彩生活。如今,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贡象节”已经成为沧源的一张文化名片,不断融入新元素,焕发新光彩。
近年来,沧源县以“贡象节”为节庆品牌,打造立体式乡村旅游新业态,开发以红色旅游和干部培训教育为核心的市场化路子,可更直接有效地将“好资源”转化为“好钱景”,找准开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金钥匙”。
非遗千古传,文泽天地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记忆,“贡象节”延续着文化血脉,更是佤族人民的宝贵财富。
临沧市文旅局局长何强宇表示,佤山班老有“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民族团结御辱主战场”“班老回归精神”等独一无二的红色“金字招牌”,也有“生态走廊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自然和谐世界亚洲象唯一节日的发源地”等难能可贵的鲜活教材,临沧市文旅局将进一步挖掘传承保护发展好“贡象文化”,进一步增加充实佤族活态文化的支撑载体,让“贡象节”叫得更响。(云南网记者 杨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