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记者张怡摄
闻泰科技昆明智能制造产业园。记者赵伟摄
今年以来,昆明市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践行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紧盯重大工业项目,全市工业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增长。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较去年同期加快4.8个百分点;重点行业增加值六增一降。
工业稳
今年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较去年同期加快4.8个百分点
今年1—11月,全市重点行业增加值六增一降,其中还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2%
企业增
截至今年10月,昆明市工业企业达到22978户,占全省的29.5%,净增数量占全省的24.1%,户数总量及净增量均在全省排名第一
截至今年10月,昆明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117户,占全省的22.3%,较2022年净增40户,净增数量占全省的13.4%,户数总量排名全省第一
截至目前,昆明市累计培育形成创新型中小企业972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51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1户,分别占全省总户数的49.9%、56.02%和55.4%
规上工业企业总量及增量创新高
截至今年10月,昆明市工业企业达到22978户,占全省的29.5%,净增数量占全省的24.1%,户数总量及净增量均在全省排名第一;昆明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117户,占全省的22.3%,较2022年净增40户,净增数量占全省的13.4%,户数总量排名全省第一。
今年以来,昆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带领全市工信系统抓实抓细工业企业服务及培育工作,实现工业经营主体倍增成效明显,工业企业及规上工业企业总量及增量均创历史新高。
目前,全市已设立市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1个,县(市)区、开发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15个;培育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4个、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43个,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1个、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1个;组织认定77个市级示范平台、48个市级示范基地。目前,以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枢纽,县(市)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骨干,各类专业化窗口、示范平台、示范基地为支撑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昆明加大省、市、县三级工信部门工作协同力度,落实逐级包保挂钩服务机制,深入开展领导挂钩联系企业工作,及时摸清企业生产要素保障需求,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共同服务企业向好发展。
在政策支持方面,昆明市通过惠企政策申报系统发布全市降低企业成本等各项惠企政策文件304个;在门户网站设置“政策找企业”专题,集中展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制发的涉企政策文件;制定《昆明市财园助企贷工作实施方案》,指导15户园区企业贷款8000万元,今年兑现市级工业企业升规奖补资金2180万元,惠及企业102户;积极申请中央、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63个项目共获得9901.5万元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7户企业共获得1380万元中央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争取到1.5亿元中央专项支持资金助力全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同时,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与统计、税务、市场监管及供电部门协同配合,争取数据互通共享,汇集企业多维信息,挖掘升规潜力企业,发动全市工信系统“带政策上门”,逐一开展升规指导服务工作。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不断涌现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中小企业群体的领头羊,是增强经济韧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关键主体。今年以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照大抓产业、主攻工业的工作部署,着力开展精准服务、贴身帮扶,加强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工作,激发涌现更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今年,在云南省新认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昆明市共有303户,占比超六成。
昆明市发展环境政策利好不断释放,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今年,昆明市落实2022年出台的《昆明市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工作方案》,建立1000户昆明市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库,完善培育体系、开展企业摸底调查,推动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和质量双提升;搭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属融资服务对接桥梁,建立企业名单推送共享机制,重点梳理供应链“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清单,及时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推送,鼓励银行业等金融机构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打造专属信贷产品。同时,组织银行、证券、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开展“一企一策”服务,积极推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融资。
此外,昆明市还通过领导挂钩联系服务、开展“助企服务员”工作,建立“发现问题—协同解决—落实问效”工作闭环和“助企服务员”动态管理机制,做到“无事不扰、有事必应”,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知政策、懂政策、用政策;开展市级优质中小企业培育专项资金申报工作,从全市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择优选取一批优质中小企业给予一次性30万元资金,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
截至目前,昆明市累计培育形成创新型中小企业972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51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1户,分别占全省总户数的49.9%、56.02%和55.4%。
目前,全市已建立以创新型中小企业为基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骨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排头兵的优质中小企业培育体系,为全市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民营经济发展稳中向好
民营经济是昆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增加税收、吸纳就业和促进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今年以来,昆明市认真贯彻落实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着力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激发企业活力。
在政策支撑方面,昆明市通过开展《昆明市民营经济促进条例》立法工作,出台《昆明市贯彻落实云南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强化优质中小企业培育、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开展“财园助企贷”融资促进、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等工作,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切实推动全市民营经济做大总量、做优存量、做强质量。
在资金扶持方面,全市支持中小企业聚焦主业实业,专注细分市场、核心业务,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组织开展2023年市级中小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资金申报工作,筛选一批有较强竞争力,市场潜力大、高成长性和地方示范带头作用的优质中小企业给予一次性扶持资金补助,经企业申报、各县(市)区初审、复审及专家评审后,择优对20户企业给予每户30万元的扶持资金;积极申请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共推荐185个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申报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经省级部门组织评审后,共计63个项目获得9901.5万元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目前,省级、市级资金均已拨付至相关县(市)区。
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昆明市构建1+N中小企业核心服务体系,持续做好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工作。2022年共清理出欠款59笔,金额共计3451.19万元,目前化解率达100%、清偿率达83%。同时,认真受理中小企业对拖欠账款问题的投诉,近4年共处置投诉216件,清偿资金2.1亿元。
此外,昆明市还抢抓政策机遇,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今年成功申报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极大提升了全市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
上半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超过1500亿元,同比增长4.6%,高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0.8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3%;全市民营经济经营主体累计达134万户,同比增长27.3%,其中私营企业累计达46.4万户,同比增加10.2万户,增长28.2%,占全部企业数量的92.5%。
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近年来,昆明市抓住数字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出台《昆明市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明确了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全面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发展。
在夯实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方面,昆明深入实施“双千兆”工程,加快5G基站和千兆宽带建设,成功获评2022年度国家“千兆城市”;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通信枢纽,完成互联网专用通道建设,尤其是自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获工信部批复以来,已完成监测机构设置和三大通信运营商项目主体建设工作,正积极推进骨干直连点监测平台建设工作;加快建设具有高技术、高算力、高能效、高安全特征的新型数据中心,支持已建数据中心开展绿色节能技术改造,引导数据中心效能提升。
今年,“昆明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揭牌成立,填补了云南缺乏大型、公共、高性能智能算力集群的空白,为在滇高校、科研院所、人工智能领域企事业单位提供公共算力支撑与技术转型支持。
为了推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快速增长,昆明市成立电子信息制造与数字经济产业链推进办公室,统筹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积极引进闻泰科技昆明智能制造产业园、云南裕能正极材料及前驱体、天安化工磷酸铁、浩鑫铝箔动力电池铝箔等项目落地昆明,对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完成770.22亿元,同比增长44.3%。其中,数字产品制造业营收完成437.50亿元,同比增长78.7%。
此外,昆明市还加快推动政府数据共享,拓展数据应用场景;积极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围绕《昆明市城市大脑建设总体工作方案》“1+1+N”建设内容,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积极开展市级信息化项目立项审查工作,加快推进各行业重点智慧化应用。在全市城市大脑48个应用场景中,24个已建需提升的场景正在逐步进行功能优化升级,24个新建场景已建17个,运管中心、智慧综治、智慧环保等7个场景正在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城市大脑的基础业务框架基本形成。
下一步,昆明市将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聚焦“提高工业占GDP比重、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总量”,认真梳理发展底数,将新兴产业打造成为昆明工业的新引擎,全链条重塑传统产业新优势,推动签约项目尽快落地、在建项目尽快投产,建成企业尽快达产,符合条件的小升规企业应升尽升、应统尽统,充分挖掘和释放产值增量、投资增量。(昆明日报 记者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