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端午小长假前夕,大理东站人流如潮。 本报记者 杨峥 陈飞 摄
石林火把节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欢快。 本报记者 高伟 摄
南博会上,市民关注特色商品。本报记者 高伟 摄
景迈山的村民在采茶 普洱市委宣传部供图
背着背篓上赛场的王发 资料图
11月26日丽香铁路开通运营,乘坐首发列车的少数民族群众身着盛装载歌载舞。 本报记者 陈飞 摄
今天是12月29日,你准备好向2023告别了吗?
如果要就这一年的生活写个总结,你会如何下笔?
云南,历史悠久、山河壮美、人文灿烂、民风淳朴。
学习、工作、生活、度假在云南,到底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2023,在云南的我们,可能是这样的……
参与者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是水清岸绿、鱼翔浅底,蓝天白云、良田沃土,还是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是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热情洋溢的民族歌舞,还是民风淳朴、红红火火的幸福生活?
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钟灵毓秀,还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抑或,不止于此!
于是,人们来找答案了。
2023年,“半个中国的人在云南”的消息一次次刷屏!今年1至10月,云南接待游客9.17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27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7%、37.4%。
今年截至12月17日,云南铁路累计发送旅客达9003万人次,首次突破9000万人次大关,创历史最好成绩。其中,单日最高开行旅客列车499列,发送旅客51.6万人次,发送旅客突破40万人次以上共有18天。
昆明、大理、丽江、西双版纳、香格里拉,处处“人从众”……来旅游、来短住、来定居。“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在云南,在活跃的社交平台,也在人们心里。
对云南人来说,我们是深度体验者,是参与者,是创造者。我们身在其中,融入其中。
迎客者
“有朋自远方来”
2023年,对云南人来说,是源源不断的“客自远方来”的一年。
第7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第27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2023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2023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2023腾冲科学家论坛、2023第十届大理国际影会、第十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
商贸、旅游、体育、科研、艺术……2023年,以主人之姿,云南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许多可能。
仅从南博会的相关数据来看——
超33万人次入馆观展;达成签约项目483个,其中,签约投资项目342个、投资额4126.54亿元人民币;举办4类40场会期活动,涵盖专业论坛、洽谈签约、产品推介、直播带货等形式,共有内宾约7000人次、外宾约600人次现场参会;来自8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3000余名外国嘉宾以线下线上方式出席,其中,线上线下7位外国政要与会、超过历届,省部级官员55位、驻华使节9位、驻华总领事13位,国内14个国家部委、社会团体和27个省(区、市)、5个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22名省部级领导莅会指导……
热情好客、“家底”丰厚、前途无限,这样的云南,才会吸引一波又一波的朋友自远方来。
亲历者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
汉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依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水族、蒙古族、布朗族、独龙族、满族,今年9月,26个民族一起为景迈山欢呼!
景迈山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境内,是有名的普洱茶山。2023年9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决定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第57项、云南第6项世界遗产。
中国西南地区的茶组植物在第四纪冰期存活下来,成为世界茶树的起源;到公元10—14世纪,布朗族和傣族先民先后迁徙到景迈山时发现野生茶树,于是在森林中建寨,在村寨周围人工栽培茶树,并通过长期探索逐步认识到普洱茶树的生产特性,形成了智慧的林下茶种植技术……
为了这一次惊艳亮相,景迈山一直准备着。
看茶林云海,喝醇厚普洱茶,听种茶制茶用茶历史……申遗成功后,景迈山人气攀升,日均游客接待量由400人左右增加至近1000人,山间民宿时常订满。
生态美、文化美、人居美、产业美,云南大美!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当然不只有一个景迈山在等待一次一鸣惊人。迎接世界的目光,我们时刻准备着。
见证者
“丽香铁路开通运营”
历史悠久的独克宗古城,巍峨圣洁的哈巴雪山,“险”名天下的虎跳峡,风光迷人的雪域高原……香格里拉,让全世界的人心驰神往。
11月26日,丽香铁路开通运营,丽江和香格里拉两地间最快1小时18分钟可达,昆明经大理、丽江可直达香格里拉。新天路铺展在雪域高原,平均海拔3380米的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彻底结束了不通铁路的历史,融入全国铁路网,为富民兴边、民族团结注入了崭新活力。至此,云南14个州市实现高铁动车通达,运维里程突破5000公里。
丽香铁路全长139公里,南起丽江市,向北跨越金沙江,经小中甸至香格里拉,全线设13个车站,新建桥梁34座、隧道20座,桥隧占比达73.4%,施工风险高、难度大,隧洞空间狭小……无疑,“基建狂魔”创造了又一个奇迹!
见证丽香铁路的建成通车,云南人无不欣喜,而它只是云南建设发展的一个缩影。一路通,百业兴,万家喜!
逐梦者
“奔赴星辰大海”
北京时间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在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中,来自云南保山施甸的桂海潮,成为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载荷专家!
2023年,从云南大山里走出的农家娃桂海潮成功圆梦星辰大海,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再次告诉我们“梦想”这个词沉甸甸的分量。
还有背着背篓上赛场的少年王发,从云南骑行去武汉上大学的文迪,利用专业知识服务乡村振兴的“农大丁同学”,闪耀大山的乡村足球“追风女孩”,“火中的钢铁战士”李孝忠,带领彝绣走出国门、登上米兰时装周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丁兰英……
这一年,云南人再次以逐梦者之姿鼓舞着世界:有梦想,就能了不起!
传承者
“这个赛季云南疯狂上分”
2023年,云南人在社交平台一次又一次上分,身体力行,展示了什么是“底气”。
“Kong Long Kang Lang”等方言梗反复出圈,泼水节、火把节等民族节日狂欢引来羡慕声不断,随时随地跳起来的民族舞蹈让一波又一波人舞蹈细胞狂动,市场监管局局长邀千万粉丝网红逛菜市场的魄力令人称赞,大街上溜达的大象、孔雀等动物以及随时值得刷屏的漫天云彩让网友纷纷喊话“羡慕的话已说累”……这种澎湃的、旺盛的、火热的生命力,是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才能滋养、创造出的“特产”。
复杂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的气候,共居的民族,在漫长岁月里,这里与自然和谐共生,对外来文化积极吸收借鉴,同时把地区文化精华不断传承发扬,豁达、乐观、包容、热情、质朴渐渐成了云南人的底色。
快乐了,就唱歌跳舞;来客了,就端出好菜招待;种着地,也不忘爱护落地的鸟儿;面对自然,永远保持敬畏;有了问题,谦虚改正……
云南人秉持初心,努力上分,上的不只是分,还有底气十足的自信!(记者罗秋旭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