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不断创新形成基层社会治理特色品牌
昆明信息港    01-06 09:57:49

石林街道老挖村通过实施“彝族文化传承人参与社会治理”项目,充分发挥彝族文化传承人优势,积极化解家庭纠纷;鹿阜街道巴江社区打造“暖心驿站”,为外卖小哥、环卫工人提供休息场所和热水……近年来,石林县积极创新,先行试点,在“五治融合”基础上探索推行“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美治”“六治融合”社会治理模式,形成了具有石林特色的“六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品牌。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重心所在,石林县以“政治”为引领,不断筑牢治理根基,统筹全县各级治理力量,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各乡镇(街道)成立“六治融合”治理工作专班,形成县委、县政府领导,县级责任部门督促指导,乡镇(街道)整合资源,村(社区)负责落实的“六治融合”社会治理工作模式,引导各村(社区)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探索实践“党建+”社会治理项目,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石林县坚持以“法治”为约束,不断强化治理保障,规范和优化网格设置,推动实现“多网合一、一网统管”,共设置1个一级网格、7个二级网格、96个三级网格、535个四级网格、4919个五级网格、571个综治“微网格”,协同网格划分,动员引导网格长、十户长、“红袖标”志愿者、群众等力量参与群防群治。同时,积极探索“人民调解员+综治专干+法律工作者”调解模式,拓展多元解纷新途径,推出彝汉双语调处机制,“阿诗玛”“高玛饶”双语调解室发挥彝族同胞法律司法工作者优势,已成功调解涉少数民族案件2300余件。

石林县以“德治”为基础,组建“绣花针”文明城市体检队,积极开展文明村镇、小区、楼道等文明创建评选及道德模范、新时代好少年等道德评选活动,弘扬崇德向善正能量。全县着力推进“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建设,强化道德引领,并通过开展家风培训班、交流学习等方式,形成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底蕴的“德治”教化体系。 

在南门社区、巴江社区,石林县试点成立首批“红十字系”社区基金,深入推进“民生小实事”项目,实施完成17个民生小实事,引导群众参与解决“家门口”的急难愁盼。如今,这个以“自治”为核心,通过小切口动员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不断激发治理动力的典型已在全县传为佳话。

顺应信息时代大潮,石林县还以“智治”为支撑,通过网格管理智慧提升业务效率、AI感知智慧助力执法监督、鹰眼监控智慧提升治理效能,以数据整合智慧推进信息协同四项措施赋能石林新型智慧治理,为人民群众提供更普惠、便利、精准的公共服务。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县共办结网格案件5445件,结案率为100%。

石林县不断激发群众参与绿美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以“美治”为补充,不断充实治理内涵。结合“美丽县城”建设,建成鹿阜公园、阿诗玛生态园等收费站入口景观,对石林大道及阿诗玛转台、彩色喷泉转台等开展时令鲜花摆放,优美的环境让人赏心悦目,石林双龙旅游休闲街区还摘得国家旅游休闲街区荣誉称号。此外,还打造了长湖镇阿着底村“美丽庭院”样板试点,积极探索“庭院经济”,将庭院有限小天地变成“聚财地”;小箐村结合风俗民情,建设民族团结墙绘等特色打卡点,共绘绿美乡村图景。全县把生态环保理念融入绿美交通建设中,建设“一路一景”绿美公路,使安全、畅通、舒适、美丽相互依托,擦亮绿美交通名片。

通过推行“六治融合”社会治理模式,石林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能力进一步增强,协同联动的基层治理格局进一步形成,群众主动参与基层治理的意识进一步提升,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找到源头活水、注入强劲动力。

(昆明日报 记者杜仲莹 通讯员赵婷婷)

编辑:李涛    责任编辑:袁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