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昆明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更好地打造“昆明作家群”,1月5日-7日,由昆明市文联和十月文学院主办,昆明作家协会、十月·昆明书院承办的重磅文学活动“向西,向南”——北京作家对话昆明作家群在昆明读瓣自习社(瑞鼎城店)举行。
活动现场
一场北京与昆明作家群的对话
本次活动是昆明作家协会与北京《十月》杂志、十月文学院的一次重要合作,也是2023年“从西南崛起”——昆明作家群北京研讨会活动的延续和扩展。通过双方持续的交流与合作,将会更加有效地整合汇聚优质文学资源,激发文学创造活力,助力“昆明作家群”的崛起和腾飞,真正“从边地走向中心”,推动昆明乃至云南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
参会嘉宾
活动开幕式当天,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刘庆邦,云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缪开和,云南省作协副秘书长李朝德,云南省作协副主席、昆明作协名誉主席张庆国,云南省作协副主席潘灵,昆明市文联党组书记陆毅敏,昆明市文联副主席郑朝灿,昆明作协主席陈鹏等出席活动。
在“北京作家对话昆明作家”环节,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一级作家刘庆邦,以及著名作家石一枫、宗永平,青年作家马小淘、孟小书、张哲6位“北京作家群”作家,与云南省作协副主席潘灵、昆明作协主席陈鹏、著名作家张庆国,以及作家刘广雄、段爱松、田冯太、黎小鸣、吴娱8位“昆明作家群”作家围绕“现在,为了现在——写作的危机与使命”的主题展开精彩对话,交流当下文学写作的形势和任务,探讨小说创作的精神内核与文本形态。昆明作协会员及昆明市文学爱好者70余人参与了活动。
一次文学创作发展的共鸣与碰撞
关于写作的危机与使命,北京作家群和昆明作家群有共鸣,也有差异。大家都认为危机是一个常态,做任何事情都有危机,但只要坚持写下去,才能克服,有危机就会有进步。
刘庆邦与张庆国对话
北京作家刘庆邦认为,长期的工作环境,把读者对象化、作为写作动力的错误认识,激情写作的消失,都会是文学创作的危机,不写就会有危机。昆明作家张庆国同样认可了危机的存在,但同时认为,写作过程中不能忘记读者的存在,不能只在文字中前进,要寻找新的、年轻一批的读者,为文学创造更好的未来。
石一枫和潘灵对话
相比很多作家的忧患意识,北京作家石一枫和云南作家潘灵就显得相对轻松一些。石一枫以地域写作特点为例,如何做到“写哪儿像哪儿”,让写作具有标志性展开,认为写作危机虽然存在,但都是一个个需要克服、可以分解的工作。潘灵坦言写作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他认为自己的写作就是“纸上还乡”,希望用自己的文字来讲述云南边地故事,在继承原有文学的基础上寻找突破。
关于写作的危机,北京作家宗永平和昆明作家陈鹏都认为,现在写作最大的危机是社会巨变带来的“信息碎片化”现象,读者很难集中精神阅读经过整合的大部头文学作品。面对现代化生活和过去写作模式的矛盾,两位作家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现在的作家需要找到自己处理“写作与生活”“时代和读者”的关系,体现当下,突破旧有的叙事模式,以及局限与偏见。同时,宗永平对网络文学写作表示认可,认为网络文学写作能够创造经验并反馈时代特点,满足了一般读者对文学娱乐性的要求。
除了精彩纷呈的两地作家对谈,刘庆邦、石一枫、宗永平3位北京作家,还为昆明市作家协会及郊县作家协会青年作者50人进行了专题讲座培训。分别围绕“好的文学作品都有独特的味道”“切勿神化文学创作”“小说中现实和虚构的关系”进行分享。活动结束后,“北京作家群”和“昆明作家群”部分作家还一同前往了富民宝石洞景区、小水井苗族村、红军长征过富民纪念馆、廖新学纪念馆、杜天荣纪念馆等地开展采风调研,了解乡村文艺发展情况,推动昆明及周边郊县的文学事业发展。(昆明信息港 记者甘凌菲 王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