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这句话引自习近平总书记《摆脱贫困·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文,典出明朝张居正《答福建巡抚耿楚侗》。这句话点明了“治政、安民、察其疾苦”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实现国家安定的关键,在于使人民心安;使人民心安的办法,不过体察他们的疾苦罢了。
安民才能安心。民生工作只有融入深厚的感情、坚持扎实的作风,才能做到家、办到位。人民群众最反感那些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那些不着边际的“花拳绣腿”,对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更是深恶痛绝。要让群众安居乐业,最需要的就是解决好群众切身的困难。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大后第一次会见中外记者时,就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包括“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等等。只有真正把老百姓的“难事”当作党委、政府的“要事”,老百姓的“关注点”当作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党员干部真正扑下身子,从一点一滴、一件一件的实事好事办起,着力解决一些突出问题,才能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不断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党群干群之间的鱼水深情才能得到进一步巩固。
“安民之道在干察其疾苦”,如果只是嘴上说为民服务,在行动上却不能察其疾苦,如果只是在文件上写着民生为怀,在政策制定中却不能惠及民生,如果只是为了在各种的检查评比中获得“荣誉”、如果只是为了规避风险穿靴戴帽地层层发文、如果只是为了有痕迹资料装模作样地空泛表态、挖空心思地填表报数等等,基层干部只是在每日忙于应付上级各种台账,哪里还有多余时间体察民瘼所在、民忧所系,就只会口惠而实不至,何谈安民治政?
解决之道,全在察民情。党员干部在服务群众上有“温度”,要把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为具体的行动、实际的效果、群众的利益,服务群众的工作才算做到了位、做到了家。这就要求我们党员干部要沉下去,倾听民声,解民之难,要拜人民群众为师,向人民群众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解剖麻雀,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评论员 李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