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如何?1月16日,记者从政协昆明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获悉,2023年来,广大市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各专门委员会通过提案履行职能,提交提案材料598件,经审查立案442件,立案率73.91%。
在审查立案的442件提案中,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有关人民团体和专委会集体提案、界别提案100件,占22.62%,委员提案342件,占77.38%。提案交由90家承办单位办理,现已全部办复。经认真协商办理、积极采纳落实,提案中的许多真知灼见已转化为推动昆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和生动实践,为助力昆明市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经济建设方面,围绕壮大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振兴实体经济、民营经济,制造业升级、旅游业转型、营商环境提升等方面提出提案156件,占总数的35.29%。关于将磨憨口岸打造成沿边开放新高地的系列提案,助推出台《昆明市推进磨憨一磨丁经济合作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加快推进“互联网+边民互市”二级市场改革;关于打通优化营商环境“最后一米”的提案,为昆明市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提出新举措,隐性准入壁垒被破除,各类市场主体准入负面清单得到落实;关于优化花卉产业发展政策环境的提案,助推《昆明市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昆明市花卉产 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 等重要政策文件出台,昆明市选育研发出55个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研发数量稳居全国首位。
在政治建设方面,紧扣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服务型政府、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提出提案27件,占总数的6.11%。关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提案,结合提案协商办理,策划举 办“守好民族团结生命线续写 民族团结誓词碑”“迎国庆喜搬迁”“百家宴”等一批群众活动,投放公交、地铁7000余块宣传电子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融入百姓生活、市民日常;关于加大基层社会治理试点建设提高基层治理效能的提案,推动昆明市出台社区工作准入事项管理和依法履职的“一办法、三清单”,进一步厘清社区居委会的权责边界,切实为基层减负赋能。
在文化建设方面,着眼增强文化自信、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丰富公共文化空间、弘扬红色文化、推动文旅融合等方面提出提案62件,占总数的14.03%。关于加快推进石寨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提案,为推动考古公园建设提供了新思路,目前已完成石寨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文物局立项,正在编制前期规划;关于加强老字号与历史文化资源联动,提升我市旅游辨识度和体验感的提案,助推“老字号”在展示云南地方特色文化方面发挥作用,截止目前,昆明已认定“老字号”企业58家,致力将文明街打造成“老字号”一条街,充分挖掘其文化底蕴及旅游商机,让“老字号”恢复昔日风采、重铸历史辉煌。
在社会建设方面,关注增进民生福祉、稳定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供给、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等方面提出提案152件,占总数的34.39%。关于加快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进一步完善我市住房保障体系的提案,所提建议得到采纳落实,截至2023年10月底,全市新开工保障性租赁住房20565套,已竣工可用于分配的3299套房源,实现100%分配,全年度建设任务超额完成;关于争当全省排头兵构建昆明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提案,找准昆明市教育体系的“堵点”“痛点”,为积极开展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争创工作提供了“发力点”, 目前“昆明市域产教联合体”已在组建,将为昆明市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聚焦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水源地保护、建设绿美乡村、保护生物多样性、垃圾资源化利用、滇池流域水生态安全等方面提出提案45件,占总数的10.18%。关于把环滇周边湿地打造成为滇池保护治理科普宣传和全民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提案,与昆明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打造“大生态、大湿地、大景区”的工作思路高度契合,目前已组织签署《滇池沿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建区湿地移交协议书》,有序推动环滇湿地系统性建设,实现环滇湿地、科普教育点的有机串联;关于尽快制定改性磷石膏用于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环境监管技术标准的提案,所提建议全部得到采纳落实,《改性磷石膏综合利用矿山生态修复环境风险评估规范》等三项地方标准已出台实施,有力推动磷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昆明市融媒体中心 全媒体记者俞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