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海市“走读广西”系列活动——“沉浸涠洲 共享书香”文化文艺志愿服务活动 北海市图书馆供图
阅遍八桂山水,读懂广西故事。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创新思路,全新打造“走读广西”公共服务融合品牌,积极探索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全民阅读推广新模式,取得显著成效。2023年4月,“走读广西”入选中宣部2022—2023年全民阅读优秀项目。
两年多来,“走读广西”一年一个主题,在机制、内容、形式、宣传等方面不断创新,已累计开展活动超1500场次,覆盖广西14个地市110多个县(市、区),参与群众超过1000万人次。广西通过“走读”的独特形式,开创全民阅读推广、文旅IP融合、主题教育学习3个新模式,营造了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探索阅读推广新路径
2020年4月23日,一群读者从有着110年历史的桂林图书馆出发,前往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等景区,参加“走读广西·桂林之旅”,“走读广西”的序幕由此拉开。一路上,大家不仅看到秀甲天下的自然风光,更体会到桂林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是我们首次把阅读推广活动搬到景区,邀请文史专家开展直播讲座,摄影家现场教学。”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处长曾彤说。
“走读广西”以公共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馆为依托,发挥馆藏和地方文旅资源优势,注重突出民族团结、红色文化、山水文化及亲子阅读等主题,通过展览讲座、自驾游、研学游等创新实践阅读推广方式,让人们在行走中阅读,在旅游时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通过探索“部门统筹、层级联动、资源整合”机制,“走读广西”开创了全民阅读新模式。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统筹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桂林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示范引领,全区各级公共图书馆联动开展,“自上而下”统一主题、主线,对场馆和景区、文献和文化、活动和线路、文创和纪念品、读者和游客等资源或要素进行优化整合,提供指导意见和科学方案。
“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的科学统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联动,确保了‘走读广西’系列活动的导向性、带动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张经武认为,“走读广西”在新媒体时代走出了一条公共图书馆的创新发展之路,让阅读更有诗意,让旅游更有文化内涵。
在行走中畅享阅读
线索查寻、搜证解谜、筹集银两……2023年12月11日,在“跟着《永乐大典》走读广西:古韵苍梧”文化活动中,读者化身明永乐年间被征召入编撰《永乐大典》队伍的翰林院学士,通过完成特定任务,助力《永乐大典》顺利成集。“体验感十足,整个活动非常有趣,通过这次活动,我了解到《永乐大典》中关于梧州的部分历史,感受颇深。”读者郑梦琪说。
此次活动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结合“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广西巡展,开展“跟着《永乐大典》走读广西”系列活动之一。3年多来,广西各级文旅部门以及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推动“走读广西”的形式创新,呈现出万千气象。
在桂林,读者在走读中感受湘江战役;在南宁,读者在图书馆聆听“邕州知州苏缄”现场说书,欣赏馆藏文献改编的《南宁老街歌》;在北海,孩子们通过北海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自主研制的海丝智慧棋,“重走”海上丝绸之路;在河池,人们带着《文化广西》《非遗广西》的书香走进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体验“蓝靛染”“跑纱”“粘膏画”等民族服饰制作工艺;在柳州,“风情柳州”“惊奇柳州”“工业柳州”清廉文化走读之旅持续开展……
“广西山青水秀,文化多元,‘走读广西’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共性与个性结合,不断创新题材,丰富内涵,地方特色品牌项目不断涌现。”曾彤说,广西还通过趣味推文开启线上“走读”之旅,17家市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联合发布“走读广西”城市主题系列趣味推文,点击量频创新高。
延伸公共文化服务链条
从南宁高铁读书驿站借上一本心仪的书,在飞速行驶的列车中享受读书的美妙时光,到站时在北海驿站归还,在车窗外青葱的山丘和碧蓝大海的陪伴中,享受阅读的乐趣。“高铁读书驿站”让书籍“上车借、下车还”成为现实。
“高铁读书驿站”是广西以高铁站点连接“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目前已在南宁、钦州、北海、防城港、来宾5个城市建网点,也是“走读广西”不断探索新形式、丰富新内涵的创新举措。
通过“走读广西”模式,广西将公共服务触角不断向基层延伸,拓展空间渠道,将更多优质文化服务送到群众身边,让阅读形式更多样、公共服务更鲜活,也让各级公共文化场馆和旅游服务深度融合,形成文旅公共服务的新形式和新业态。
“‘走读’在改变人们阅读习惯的同时,也拓展了图书馆服务的形式和渠道,可以更好地服务群众文化需求、服务社会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巫志南表示,“走读广西”以阅读服务社会化、常态化、生活化为基本方式,持续在全区开启线上线下紧密联动之旅,深化了文旅融合,推动(记者 宾 阳 通讯员 莫 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