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琳娜 记者 卢旭 摄
《忐忑》爆火13年后,龚琳娜又一次被广泛关注。去年,她亮相《乘风2023》,因扎实的声乐功底而成为节目的实力担当。在B站,龚琳娜版本的《下山》被观看了1199.5万次,《小河淌水》的演唱让不少网友热泪盈眶。
凭借“神曲”走红的龚琳娜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接受过严谨而系统的专业训练。名声大噪时,她依然关注民族音乐的创作和传播。“大学毕业以后,我参加央视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唱了一曲讲述神话故事的《斑竹泪》,在获奖的同时也让我确定了未来艺术道路的方向——不去迎合市场,而要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龚琳娜说。
虽然唱着《忐忑》,但龚琳娜的内心很笃定。2010年,她开始了一场“声音行动”,把音乐的根扎进生活、扎进土地。她向民间艺人请教,收集、记录、整理了丰富的唱腔和声音。她说,中国音乐的灵魂是腔和韵,她希望通过自己的收集整理,将来出版成书,成为教材,让更多人学到这种声音。
从云贵到陕甘、从川渝到闽南、从沿海到中原,在不断的采风中,龚琳娜触碰和感知到了民乐强大的生命力,看到广袤土地上孕育着丰富的精神,她从浩瀚的民歌中汲取艺术养分,为中国民歌演唱赋予新的内涵。以“行走的声音”为题,龚琳娜将贵州布依族民歌《好花红》、彝族民歌《大地的母亲》、安徽民歌《十绣鞋》、福建民歌《丢丢铜》、上海崇明山歌《潮水娘娘》、新疆维吾尔族民歌《一杯美酒》、山西保德民歌《圪梁梁》等搬上舞台,汇聚成一场场国风音乐会,输送给更多观众。
龚琳娜介绍,民歌分为山歌、小调和号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所以在展现民歌作品时,会用当地方言或民族语言进行演绎,使得每首民歌在保持独特风味的同时又有新的解读。龚琳娜说:“音乐带给我的是真真切切的幸福感,我永远对它怀揣敬畏之心。”行至山川,才能听到更多声音,龚琳娜一直主张艺术创新不能忘却文化根基,对她来说,采风所获得的不只是创作灵感,更多的是民歌背后的故事与不断滋养的文化底蕴。
龚琳娜还通过二十四节气、中国古诗词等,激活古典诗词的音乐基因,探索国乐新编与演唱技巧的更多可能。“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智慧的精华,串起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时间脉络,而古诗词在内容上与节气相契合,在当时是可以和着音乐歌唱或吟诵的。遗憾的是,它们的曲谱没有被记录、保存下来。”龚琳娜说。
为了弥补这份遗憾,龚琳娜从2017年秋开始创作《龚琳娜唱二十四节气歌》,并以“流动的时光”为主题,以春、夏、秋、冬为篇章,举办节气诗词音乐会。从秋分开始,每到一个节气就推出一首相应古诗词谱曲的歌。例如,清明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夏至唱“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寒露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大雪唱“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龚琳娜介绍,演唱古诗词与普通的歌曲大不相同,每一个字背后都有它的意境、品格、情趣、志向,唯有通过行腔走韵才能表达出来。
音乐会每到一城,龚琳娜就会与当地儿童合唱团合作。“我希望这些古诗词能够传唱下去,我也希望孩子们能够领悟流传几千年的古诗词的精神内涵。”龚琳娜说。
龚琳娜还深入挖掘跟古琴相关的文人音乐资源。2008年,龚琳娜邀请古琴演奏家林晨、笛箫演奏家王华一起演绎了《弦歌清韵》;2023年,龚琳娜与林晨、王华、国家一级演奏员聂云雷、中国青年打击乐演奏家李尚在北京天坛神乐署再次唱响叙事琴歌《胡笳十八拍》,现场观众仿若穿越了时空的界限,亲历蔡文姬颠沛流离的一生。“琴歌是文人音乐的重要部分。十几年前我开始唱琴歌,如今,关于琴歌艺术的探索仍在继续。”龚琳娜同时感慨,有时候会觉得有点遗憾,现在一些专业院校的教学还是以西方文化、西方美学为导向的,以琴歌为例,古琴和歌是中国古代文人表达意趣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但直到今天,专业的音乐院校几乎没有设立这方面的专业,所以她希望能够通过更多的方式和平台,把琴歌唱出来、传出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龚琳娜的印象和评价不断更新。未来,她将步履不停,继续走遍山川大地,从百花齐放的中国民歌中汲取养分,探索国乐新编与演唱技巧的更多可能,不断拓展中国好声音的外延。(记者 张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