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至17日,云南省气象局抓住有利天气形势,适时组织开展地面人工增雨作业,在昆明、曲靖、玉溪、红河、大理、普洱、临沧、怒江、西双版纳9个州(市)实施地面增雨作业109点次。作业后影响区普降小雨,局部中到大雨,对增加库塘蓄水、降低森林火险气象等级、保护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3年雨季结束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76.6毫米,较常年偏少22.9%;全省平均气温13.7℃,较常年偏高1.4℃。根据1月15日监测,云南省有84个气象站出现气象干旱,占全省67.2%,其中重特旱18.4%,主要分布在昭通市、曲靖市、昆明市、玉溪市、普洱市、红河州、文山州等地区。今年以来,全省降水持续偏少,气象干旱发展迅速,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持续偏高,库塘蓄水和水电蓄能持续下降,抗旱防林火形势十分严峻,人工增雨作业需求十分迫切。抓住1月15日至17日受南支槽影响我省出现有利于增雨作业的天气过程,我省气象部门及时实施了抗旱增雨作业。
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气象服务首席尹丽云介绍,云南是我国最早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省份之一,经过60多年的发展,作业规模不断壮大、手段不断完善,服务涵盖了人工防雹、人工增雨抗旱、水电蓄能、湖泊水库蓄水、生态保护修复、森林草原防灭火、重大社会活动保障等领域。
据了解,2022年8月,省政府下发《云南省科学高效精准人工影响天气协调联动机制》,从气象预测、会商研判、需求提报、条件评估、高效审批、精准作业、效益评价7个方面规范了人工影响天气流程。全省各级气象部门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加强值班值守,各级作业指挥人员24小时坚守岗位,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一旦出现有利天气条件,立刻抓住时机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显著提高了我省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高效精准作业能力。新机制实施以来,我省2架增雨飞机共实施增雨作业103架次,实施地面增雨作业4993点次,空地结合人工增雨对缓解旱情,森林草原防灭火和春耕春播起到了积极作用。(云报客户端 记者陈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