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33年的用心守护—— 一名乡村医生的自述
今日永胜    02-03 15:03:01

大家好,我叫杨合琼,来自永胜县涛源镇东安村,1972年生,大专学历,中共党员,是一名乡村医生,工作至今已经有33年了。从业以来,我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及时解除患者的病痛,深受东安群众的支持和认可,是大家信赖的“杨医生”。

640

东安村有6个村民小组,258户1054人。33年来,不论春夏秋冬,不论白天黑夜,村民的病痛是我最挂心的。我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工作岗位上无私奉献,哪家人病了,一个电话过来,我就立即上门诊疗,或者把他们载回卫生室治疗,半夜电话响或者有人敲门,我总是不由得揪心,立马起身查看情况。守护每一位村民的健康就是我的职责,给每位有病痛的患者慰藉就是我的使命,这也是我的职业和信仰。

1991年初中毕业,我来到东安村卫生室成为一名“赤脚医生”,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也有畏惧、也曾退缩过,但最终都坚持了下来。在我从医之初,医疗卫生条件状况相对较差,东安村当时也还未移民搬迁,地处偏僻,村民们外出诊疗非常困难,我们这些新入职的“赤脚医生”就是村民日常看病的依靠。在我入职不满一年的时候,在当时东安的大路地村小组救治过一个高烧已昏迷的小孩。当时,我自己的从医经验也很有限,面对这个突发状况,我的内心还是很慌乱的,但我立马调整自己,深呼吸,内心鼓励自己治病救人才是眼前最重要的,我的思绪立即镇静下来,回想当时学过的医护知识。我招呼小孩的母亲把孩子带到一棵大树阴凉下,立即用酒精给小孩物理降温,拿出药箱里携带的急救药品立即救治,很庆幸,小孩的情况很快有了好转。从此之后,小孩的父母常来我家看望,我们也更加熟络,成了没有血缘的“亲戚”。在之后的职业生涯里,遇到这类的急诊情况非常多,通过和各类患者在生死线上争分夺秒的一来一往,我与很多患者之间关系由普通医患关系变为了亲密的朋友。

640 (1)

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次是1991年刚毕业回家这段时间,我第一次一个人为孕产妇接生,当时我很害怕,手都是抖的,但是这关系到两条生命,我内心鼓励自己镇静、坚持下去,最终顺利完成了接生任务。当时,外出到镇上医院住院待产的人很少,村内新生儿基本都在家待产,像我当时每年可能要接生10多个小孩,这对我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我坚持了下来,也得到了东安群众的认可。当时接生的这些小孩,现在大多都已成家立业,看着他们一步步的成长,我非常的欣慰和开心。

我在村卫生室工作的这几年,从没有放弃过学习和提升自己。在2016年自学考上了丽江民族中专函授课程,2019年获得中专文凭,自己的医疗知识水平也进一步提升。2021年再次自学考上重庆网络大学的函授课程,于2023年学成获得了大专文凭。2022年报考了医师资格考试获得了乡村全科医师资格证,在2021年村委会换届选举中,被东安村群众推选为监委会主任,我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又更重了几分,不仅需要守护东安村民的健康,还需要监督村委会的廉洁。

640 (2)

在这里,我想感谢下我的丈夫杨柱良,没有他的全力支持,我也不会获得如今的成绩。由于日常工作的忙碌,家里的事务很多需要他来操持,他还种植了许多冬桃和软籽石榴贴补家用,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两个女儿现在也都已长大成人,大女儿目前在涛源镇卫生院做一名护士,我很高兴她能够跟随我选择医疗救护这份职业,也为她自豪。

这几年,在国家大力进行医疗卫生改革和乡村振兴发展的背景下,乡村的医疗卫生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城镇化的发展也让更多的人到城市就医看病,在村里看病的人少了,但是我将一如既往的坚守在乡村卫生室,照顾和服务好村里需要寻医问药的人们,守护好“乡村医疗救护”的最后一公里。

编辑:钱嘉榀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