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名匠寸四九和他的团队历时17个月,将这座精美的牌坊展现在世人面前。
叮叮当当的小锤声和着白族小调,萦绕在黑瓦白墙的民居之间。流水流过一千年,小锤也敲过了一千年……
近日,在云南省博物馆展出的“吾走四方——鹤庆银匠的游艺生活”,再次将鹤庆银器行业发展进程中的生动故事,带到更多人眼前。
该展览以大理鹤庆银匠为着眼点,讲述了他们挑行囊走四方的故事。展览中,有用来熔炼、锻打、塑形的钳、剪、锤、錾、风箱、油桶、坩锅、拉丝板等工具及其容器,还有众多银器展品……
这个展览引起了不少人对鹤庆银器发展历史的好奇和关注。你了解鹤庆银器吗?
传承老一辈银匠精神
出生于1992年的年轻策展人王星星,是浙江大学社会学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他告诉记者,他从2021年开始关注鹤庆银器及银匠群体,并在实地调研和访谈过程中,深入了解鹤庆银器锻制技艺在鹤庆落地生根、成长壮大的经历和故事。从一些非遗传承人的讲述和展示过程中,他看到了不少实物资料,如制银所用的工具、银匠们外出的证明文件、与家人的信件往来等。他感到了文化的厚重,觉得这些器物背后的故事需要被人挖掘和了解。
“整个展览最重要的就是‘融’这一部分。”王星星说,“以前老一辈的银匠真的经历了非常多的艰辛,没有他们打开市场门路、传承下来这门好手艺,没有他们打好基础,今天的匠人也不会有那么便利。在今天,记住他们的这种精神,传承他们的这种精神,尤为重要。这次展览便是对这种传承精神的挖掘与展示,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叙事与表达,让非遗的传承与传播真正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
鹤庆银器的发展历程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凡银,中国所出……合八省所生,不敌云南之半。凡云南银矿,楚雄、永昌、大理为最盛。”
早在唐南诏时期,弄栋节度使、清平官王嵯巅主持修复大理崇圣寺和昆明东西寺塔时,征用了大量鹤庆工匠参与建设,鹤庆匠人们从中借鉴学习了南诏时期的精湛银饰加工技艺。
宋元时期,随着茶马古道的兴盛,新华匠人开始“走夷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加速交融。
到了明朝时期,鹤庆也有了大量的屯军。屯军时期的手工技艺与早期技艺结合,又推动了新的技艺发展。
民国《鹤庆县志》记载:“北衙银厂,在半子山,明时开采,鹤厂以北衙为最著。”
1991年版《鹤庆县志》记载:“屯军中有善冶炼和以铜、银加工器具者。村民又习之,诸技艺均能,世代传袭。”
随着银匠数量的增长,以本土为主的金属饰品、器皿的加工市场逐渐趋向饱和。银匠们开始外出谋生,成为肩挑铁炉、走村串寨的“小炉匠”。
改革开放之后,鹤庆银器锻制技艺迎来了春天,涌现出了一大批以寸发标、母炳林等为代表的工艺美术大师。2014年,鹤庆银器锻制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2018年,寸发标、母炳林两位大师同时被列为鹤庆银器锻制技艺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同年寸发标荣获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22年,母炳林荣获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精湛技艺源自匠心传承
坐落于鹤庆坝子西北角、凤凰山下的白族村落——新华村,是鹤庆最具代表性的银匠村,有着“中国银器第一村”的美誉。
这里名家辈出,如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寸发标、董中豪、洪钰昌、母炳林等。
新华村银工艺程序包括:选材—熔炼—开片—下料—拉丝—制模—扩形—画样—錾花—焊接—组装—打磨—清洗—抛光。由这里制作出的银制手工艺品,耐看、光泽度好、抗氧化、不易变色。
今天,在藏族、傣族、彝族、纳西族、傈僳族、羌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乃至泰国、缅甸、尼泊尔的一些地方,凡提金银锻造,必定会有新华村匠人的身影。在滇藏线上流传的格萨尔唱词中,亦有“最好的宝剑和马鞍出自白族人之手”的说法。
鹤庆银器早已享誉海内外
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开拓市场,鹤庆银匠会通过观察、学习、模仿等方式吸纳当地的金属工艺造型、纹样,尤其是制作技术,鹤庆银匠也将本民族的工艺文化传播到流入地。鹤庆银匠在流动生活中对工具、技术的不断改良,在工艺上不断学习精进的包容心态,使原本的优势工艺更加精进。
近年来,鹤庆县实施了银器文化产业发展项目——三中心一基地,即银器手工艺集中研发和设计中心、银器手工艺文化研学和教育培训中心、银器手工艺非遗传承展示中心和重点院校相关专业教学实践基地,研发、设计、研讨、教学、展示等多种方式并举,不断壮大新华银器传承队伍。
新华村电商直播基地成立
近年来,鹤庆县委、县政府在创建“鹤庆银匠”劳务品牌过程中,不断加强技能培训、名师引领和宣传推介,“鹤庆银匠”劳务品牌日趋成熟并不断发展壮大。
至2024年,鹤庆银铜器产值达32亿元,“鹤庆银匠”劳务品牌带动1.8万人就业,全县1500多户居民从事银手工艺品加工。熟练的鹤庆银匠年平均收入约20万元,销售人员年平均收入约6万元。转移到州外省外务工的银铜器加工艺人越来越多,仅在拉萨就有2400多人。
为进一步推动鹤庆文旅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使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构建人才辈出的新局面,鹤庆县委、县政府决定每三年开展一次“鹤阳骄子”系列人才评选,以开展技能大赛等形式评选培养一批优秀的“鹤阳骄子”。
2021年、2023年,“鹤庆(鹤阳)名匠”银铜器锻制领域技能大赛在新华村举行,吸引了近百名银器匠人参赛。两年共评选出了20余名“鹤庆名匠”称号技能人才。
2021年,鹤庆新华银匠村电商直播基地成立,快手、抖音直播基地入驻新华银匠村。基地引入多位银器品类网红主播入驻基地。基地免费提供直播基础培训,一对一进行开店、短视频、直播运营等培训,推动了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拓宽当地匠人的销售渠道,提升本地就业率。
目前,该基地已进行3000余人次的培训,签约孵化90名以上主播,服务入驻基地企业50家以上,年均销售额逾4000万元。(春城晚报 记者马雯 鹤庆县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