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糯黑村 都市时报全媒体记者 刘巧红
石林糯黑村是石林县阿诗玛民族文化旅游生态试点村之一,2007年被评为“昆明市文化旅游特色村镇”,2024年获评云南省金牌旅游村。一起去探访下这个拥有600年历史的彝族古村落吧。
全村98%的建筑物都是用石头搭建而成
从石林出发,沿着九石阿旅游专线圭山方向行驶约30公里后,就可以看到路左边“糯黑石头寨”的山门标志,左转进去1公里左右便能到达村内。
踏在糯黑村的青石板路上,仿佛瞬间进入石头的世界,目之所及的房屋都是由石头搭建而成,因此糯黑村又被称为“石头寨”。
糯黑村始建于清朝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曾是泸西通往省城昆明的马帮古驿道,这里的村民世世代代以山上的层石为原料建造房屋,取石为家。村内98%的建筑物都是典型传统石板房,这些颜色深深浅浅,或朴素或沧桑的石头记录着岁月的痕迹和撒尼人的生活变迁。独特的石头景观为糯黑村赢得了“石头凝固成的村寨”“石中精灵”等美誉,深受画家、摄影家及旅游爱好者的青睐。
“我们村最早吸引的人就是一些艺术家,一开始是我爸接待,如今我继承下来,做旅游接待。”村民毕兴学说。
毕兴学家的民宿可以住宿,也可以吃饭,墙上挂满了绘画作品,都是历年来住他们家的画者留下的,作品大多画的是村里的景色和毕兴学的家人。“这个画的是我女儿,这个是我母亲,我家是很多院校写生学生的基地……”毕兴学如数家珍地介绍道。由于常年受艺术家的熏陶,他也爱上了艺术,甚至准备在家里开设一间乡村美术馆。
糯黑村的民居布局为楼上楼下两层,三间两耳。村里几乎家家户户的屋后都有几棵百年老树,人在寨中,抬头一片蓝天,放眼葱葱郁郁,一青一绿一蓝,三色交相映衬出撒尼人生活的天地。当你步行其间,摩挲着粗糙的石头,听着老人们讲述传说故事,便能感受到石缝间飘出的阵阵历史陈香。
共有7户农家乐 可供400多人同时就餐
“糯黑”在彝语中意为“猴子戏水的水塘”,顾名思义,糯黑村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猴子塘位于糯黑村中央,相传很久以前,水塘上空悬挂着生长茂盛的树藤,有猴儿垂着树藤到塘中饮水、嬉戏,因此得名“猴子塘”。塘中湖水常年碧波荡漾,爱好钓鱼的人可在此悠然垂钓,享受时光。
村民曾绍华的餐馆“彝王宴”就在水塘旁边,自从村里有游客后,他也是最早开餐馆、民宿做旅游接待的,楼上楼下可接待50桌。“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年可以有几十万元收益,现在我们也做一些婚宴接待。”曾绍华说,平日里他会种一些蔬菜水果,提供给游客品尝购买,几乎都被抢购一空。“我们家还是村里的阿诗玛文化传承所。”
村旁的杜鹃山上有一座碉楼和一座凉亭。碉楼取材于村中原产的青石板,可登高望远,周边数公里的风景尽收眼底;凉亭使用的是优质木材,可供人们小憩。杜鹃山系原清代石古城遗址,村舍依山而建。站在碉楼上向下俯瞰,全村掩映在一片苍茫的绿意之中。青山环抱着村落,微风拂过塘中的水波,村落更显出一派祥和与宁静。
村中还设有村史馆,馆中收藏了大量陈列品,年代并不久远,也算不上名贵。然而这一件件撒尼人家常用的、透露着浓厚生活气息的物件,完好地保存着一段地地道道的彝家历史。
目前,糯黑村共有7户农家乐,可供400多人同时就餐,普通人家也可以接待散客。夜晚,品尝过风味独特的原生态彝家菜和甜甜的玉米酒后,可以到彝族民居家访,或与年轻的阿诗玛、阿黑哥们篝火狂欢,或静静地躺在石板房里,看风月明星,听松涛虫鸣。
“游在石林 吃在糯黑” 特色食品让你大快朵颐
糯黑村是传统的彝族村落,民族节日丰富多彩,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糯黑村撒尼人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这里的彝族撒尼支系传统文化保存完整,文化积淀深厚,内容丰富,特色突出,有着“彝族大三弦第一村”“圭山彝区第一校”“七彩包头第一村”“彝族碑刻第一村”等美誉。时至今日,每晚在村内都有撒尼传统大三弦舞、狮舞、鼓舞、叉舞、霸王鞭、月琴等表演,几乎每月都有节庆活动。现村里有文艺队9支、业余演出人员180人。
糯黑村的饮食文化也颇具特色,当地更有“游在石林,吃在糯黑”的说法。特色食品有野蒜洋芋汤、羊肉汤锅、荞粑粑蘸蜂蜜、骨头生、卤腐、乳饼、腊肉、腌菜等,色香味俱全,天然健康,让到访游客大快朵颐。(都市时报全媒体记者 刘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