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 正文
永良飞叉 七代传承展非遗魅力
今晚报    04-19 17:14:14

飞叉是从古战场上的钢叉兵器推演而来,逐渐演变成为民间技艺娱乐的表演用具。在我市武清区的王庆坨镇,永良飞叉表演家喻户晓且深受人们喜爱。每逢节庆活动,永良飞叉都是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作为武清区的一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在几代传承人的努力下,永良飞叉这项“活态”民间绝技,得到较好的传承与发展。

传承创新140余套动作

“飞叉最早只有十几套路动作,到现在有140多种套路,都是几代传承人继承和创新的成果。”第五代传人王文壮告诉记者。

早在明清时期的王庆坨,耍飞叉就是当时盛行的天津皇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875年,王庆坨的张雨新组建了飞叉会。第二代传人曹尔桐投资扩大飞叉会规模。第三代传人房永和,把武术因素融入飞叉招式中。第四代传人吴国良在继承传统飞叉招式的基础上,拓展了飞叉招式140余个,形成了飞叉完整的套路、招式体系,被后人称为“永良飞叉”。

王文壮介绍,永良飞叉表演分单人、双人、多人演练,双人或多人花样传练,翻练和滚练,坐着和躺着练,板凳高桌上练,夜间火叉,台上演练,五鬼传说演练,踩街走着练等多种形式。套路名称有云罗背剑、飞龙滚地、怀中抱月、壮士架桥、流星火叉、迷人哑叉等,上场、下场要求是武术式子,如单人二踢子,背叉旋风脚,双人打花棍,空手对钢叉(二人传叉),单手托叉式,双手拖叉腾梁架海式等。因其招式中融入了武术、杂技、舞蹈元素,永良飞叉在全国传统体育项目中独树一帜。

基本功难练技巧性强

“练习飞叉比较吃功夫。飞叉是‘离手活儿’,要高抛,还有公转和自转,难度比较大。区别于其他地方的飞叉,永良飞叉以‘腿功’见长。练成基本功至少得要三年的时间。练习的人要有坚强的毅力,否则坚持不下来。”王文壮说。

永良飞叉套路从武术套路演化而来,因此其演练特点刚猛浑厚,技巧性极强。“技巧方面,按照撩、搓、抛、转、准的要诀,再加上武术基本动作中讲究的手、眼、身法、步。它需要调整肌肉松紧用力的大小,通过移形换步、上下协调的动作来控制飞叉的重心和速度,所有动作要求身手灵活,一环紧扣一环,手、眼、身、精、气、神要统一协调,并且跟乐器配合(踩着鼓点完成动作),动作健美,花样繁多,滚、爬、旋要求干净利落,尤其哑叉(没有声音)更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练习过程中,飞叉在全身各部位击打、压搓、滚动,有全身通畅之感,可以强身健体。”王文壮说。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永良飞叉的传承情况良好,“永良飞叉现在已经有第七代传承人了,年龄最小的8岁。我们有60多人的表演队,经常参加一些大型活动进行展示。此外还有每周两次进校园给孩子们教,还组织了‘校园飞叉队’。我们王庆坨的老百姓都喜欢永良飞叉,它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化品牌。这些年我们也获得过很多奖项和荣誉,成为王庆坨人的骄傲。家长们都愿意让孩子们来学习,传承的同时还可以锻炼身体。”王文壮表示,欢迎对永良飞叉感兴趣的人来学习,“只要愿意来,我都会免费教!”(今晚报 记者刘桂芳)

编辑:曹芸    责任编辑:钱嘉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