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在强对流天气影响下,云南多地迎来降雨,但少量的降雨对目前的干旱而言还远远不够。有网民觉得,云南近年来干旱多发,是因为烤烟作物怕冰雹,所以大量的人工防雹作业把雨都“打没了”。这种猜测靠谱吗?记者查阅了资料,并采访了气象部门。
什么是人工防雹
人工防雹就是采用人为办法对一个地区上空可能产生冰雹的云层施加影响,使云中的冰雹胚胎不能发展成冰雹,或者使小冰粒在变成大冰雹之前就变成液态落到地面。
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王广河表示,大气中的水循环平均周期为8天,即一年可更新45次,为可直接利用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总量的3.8倍。人工防雹使用的催化剂起作用的时间只有3—4个小时,它对大范围、长时间的水汽循环不会造成影响。此外,人工防雹和人工增雨使用的催化剂都是碘化银,只是使用量不同。在有些地方,人工防雹不仅能够减少冰雹,还能促进雨滴的形成,增加降水。
为什么近些年干旱多发
昆明市气象台预报员段燕楠介绍,这主要还是大的气象系统运行造成的。此外,昆明的雨季、干季比较分明,而一年之中有近九成的降雨来自雨季。从11月至次年5月基本都处于季节性干旱期,自然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极易发生气象干旱。
从2023年的情况来看,昆明的气候呈现出极端性突出的特点。去年,昆明市平均年雨量666毫米,较常年917毫米偏少27%,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第三少年份,也是石林、东川、寻甸有气象记录以来降雨最少年份。即便如此,去年8月,昆明主城月雨量达525.5毫米,为有气象记录以来降雨最多的月份,给主城的城市防洪排涝造成巨大压力。此外,去年昆明市平均气温17.4℃,较常年偏高,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高气温。
防雹和人工增雨认识误区
误区一:
因为种烤烟,政府不让下冰雹,气象局把雨给打跑了
昆明市气象局人影中心工作人员表示,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无论是政府还是气象部门,大家的想法和人民群众是一样的,春季和夏初,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气象部门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会抓住每一次天气过程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尽量增加降水量。大家之所以看到阴天不下雨,是云层还没达到可降水的条件,因此才没有下雨。”
人工防雹作业是利用“三七”高炮发射炮弹到冰雹云中,利用炮弹中碘化银的催化和产生的振动作用,使冰雹云中的雹粒变软。这样既可以将冰雹化为雨水降落,使固态水变成液态水降到地面,也可以使云中水汽化为雨滴下降。
误区二:
催化剂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人影作业采用的催化剂主要是干冰(固体二氧化碳)、液氮、碘化银等,每次作业只需要少量。以常用的冷云催化剂来说,干冰、液氮汽化后成为二氧化碳和氮气——都是空气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它们都是“生态安全催化剂”,当然不会污染环境。
另外,长期监测发现,飞机人影作业和火箭人影作业等使用的碘化银用量非常小,作业区域水体和土壤中积累的银离子浓度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浓度。所以,正确使用人影催化剂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误区三:
防雹弹是想打就打
人工防雹必须依靠科学、有效、及时的指挥,才能对即将出现的灾害给予及时有效的预防。根据不同参数,由指挥中心指挥炮点是否进行防雹作业,而不是想什么时候作业就什么时候作业,想打几发炮弹就打几发炮弹。
误区四:
人工增雨是想增就能增
人工增雨不是用肉眼能看见云就可以降下雨水的,而是要具备一定的作业条件:一是在降水性天气系统背景下,处于发展阶段的积雨云、浓积云,回波顶高处在-5℃到-20℃之间,强度大于5dbZ,云层厚度在3公里以上,水汽含量为3克/立方米以上;二是在抗旱期间,云回波顶高在-5℃以上,强度大于5dbZ,处于发展阶段,出现雨幡或降水时,也可对大范围系统降水性层状云作业;三是孤立的积雨云、移速快的浓积云、干雷暴云层;四是降水过程过境后,处于减弱衰亡的对流云。一般性层状云等类均不利于增雨作业。(都市时报全媒体记者 李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