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科普宣传滇池金线鲃的特征。 云南滇池保护治理基金会供图
市民向滇池放流滇池金线鲃。
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记者孙潇) 6月9日,“从高山到大海 拯救濒危鱼类回家”科学放流昆明站活动举行,在中科院鱼类专家的指导下,15000尾滇池金线鲃被放流滇池,为滇池土著鱼保护、滇池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长江大保护贡献力量。
今年6月6日是第十个全国放鱼日,一场主题为“从高山到大海 拯救濒危鱼类回家”的科学放流活动在长江流域14个城市进行,通过开展放流濒危土著鱼类、科普宣传等活动,掀起科学放流的热潮。本次活动共有298万尾中华鲟、滇池金线鲃、胭脂鱼、长吻鮠、中华倒刺鲃等珍稀和土著鱼类被放归长江流域。
活动中,云南滇池保护治理基金会向滇池土著鱼保护项目捐赠企业及志愿者颁发捐赠证书。专家介绍,滇池金线鲃是鲤科、金线鲃属鱼类,仅分布于云南滇池,其体细长,吻略尖,有两对须,口角须长于吻须,以小鱼、小虾和水生昆虫为主食,全身呈淡黄色,背部略带青灰色,游动时在阳光下熠熠闪亮,又被称为金线鱼。1986年,滇池金线鲃从滇池湖体中消失,仅少量存于入湖溪流和龙潭。2007年,滇池金线鲃实现人工繁殖,这也是继中华鲟、胭脂鱼之后,成功实现人工繁殖的第三种中国国家级保护鱼类。在参观滇池大泊口生态展厅、深入了解滇池保护治理情况后,志愿者将一尾尾滇池金线鲃放流到滇池。
本次活动也是滇池保护治理科普宣传月——市民河长志愿服务系列活动之一,参加活动的市民河长现场进行滇池金线鲃放流增殖活动。本次宣传月活动为期1个月,云南滇池保护治理基金会围绕滇池保护治理科普宣传、滇池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滇池土著鱼保护等方面开展了多场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