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上午,云南省第34个全国土地日新闻发布会举行。会上介绍,2023年,全省耕地总量实现净增加,违法占耕比例降至7.6%。同时建成土地二级市场交易服务系统并正式上线,共交易备案178宗1205.37亩土地,成交总金额约63.34亿元。
纳入考核现状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
分别高于国家下达目标任务194万亩、74万亩
此次第34个全国土地日主题为“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发布会上,云南省自然资源厅保留副厅长级待遇领导金宝轩出席发布会,并围绕全省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与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的举措和成效,介绍相关工作情况。
金宝轩介绍,2023年,全省上下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一盘棋,调度、通报、执法、奖惩“四轮同转”,确保耕地保护“一揽子”政策措施精准落地,全省耕地总量实现净增加,顺利通过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国家“首考”,得到省委、省政府和自然资源部充分认可。此外,还利用考核“指挥棒”,制定印发《州市级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办法》,压实各地耕地保护工作责任并严格开展考核。着力推动《云南省耕地保护条例》出台,加大法律法规政策知识宣传力度,营造人人保护耕地的社会共识和行动自觉。
规划管控工方面,通过调整优化全省耕地布局,全省纳入考核现状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分别高于国家下达保护目标任务194万亩、74万亩。统筹协调各类空间矛盾冲突,创新划定耕地和林地后备资源补充空间1071万亩、634万亩。
同时,“以补定占”的方式推动实施新一轮补充耕地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全省共备案入库补充耕地项目531个,2012个新增建设项目占用耕地10.71万亩,均按“占一补一、占优补优”要求落实到位,跨州(市)补充耕地省级调剂数量11431亩、水田规模2794亩、粮食产能1325万公斤,实现省域内补充耕地资源与资金更优化配置,进一步夯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基础。
全省单位GDP建设用地面积
降至716亩/亿元
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推进方面,年度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率分别排名全国第3和第11。通过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专章审查和建设项目节地评价,核减建设项目不合理用地7341.8亩。全省单位GDP建设用地面积降至716亩/亿元。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方面,建成土地二级市场交易服务系统并正式上线,共交易备案178宗1205.37亩土地,成交总金额约63.34亿元。同时,全省15个试点县(市、区)现已入市交易9宗121.32亩土地,成交金额2024.66万元,其中,峨山县入选全国“农地入市”典型示范案例。此外,通过有序开展房地产分类调控,2023年至今,全省供应住宅用地1.9万亩,其中,保障性住房用地0.6万亩。昆明市完成首批7个配售型保障房项目土地供应,保障用地216.29亩,满足3500套保障房建设需求。
通报和挂牌督办土地违法典型案件34件
2023年全省违法占耕比例降至7.6%
在执法监管工作方面,严格执行“增违挂钩”,持续落实“五项机制”,完善规、批、用、管、查全链条管理。畅通行刑衔接、行纪衔接,加大联合执法查处力度,以“零容忍”的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土地违法犯罪。坚决杜绝一切建设项目“未批先建”行为,公开通报和挂牌督办土地违法典型案件34件。统筹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积极主动遏制新增、依法有序处置存量。同时,采用智慧执法,推动“人防+技防”紧密结合,及时掌握违法占耕情况并强力推进整改,2023年违法占耕比例降至7.6%。
此外,发布会上还聚焦相关领域民生热点,回应了社会关切,紧扣当前云南省主汛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要求,展播了《防治地质灾害 共建平安家园》科普宣传视频。
金宝轩表示,节约集约是生活理念,是发展路径;严守耕地是政治责任,是安全底线;执法监管是处置手段,是刚性约束。下一步,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将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树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突出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守住饭碗田,算好土地账,让每一亩耕地都实至名归,让每一寸土地都各得其所,为全力助推云南走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之路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都市时报 全媒体记者郑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