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营家”智慧调度中心。建投物流供图
7月2日,云南省召开昆明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成投用新闻发布会,标志着昆明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成投用,昆明市乃至云南省在全国信息通信领域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昆明市全面推动“六个春城”建设,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目前,昆明市已实现昆明主城区及重点园区5G信号连续覆盖;建成滇池会展中心、海埂大坝、翠湖片区、市级行政中心、呈贡大学城片区、长水机场等下载速率超800M的5G精品网络;积极推进千兆宽带覆盖工作,实现全市960个行政村光纤宽带100%覆盖;成功入选全国“千兆城市”名单,成为云南省首批入选城市。
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智能算力中枢城市
2023年4月,昆明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该中心规划总算力8200P,目前已建成42P算力,填补了云南在大型公共高性能算力集群方面的空白,为在滇科研院所以及企事业单位提供公共算力支撑。
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设只是昆明市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昆明市成立了市人工智能产业工作专班,负责推动全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并在工作专班下设立算力基础设施发展及招商工作组,专职负责协调推进全市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招商以及有关政策措施的研究、制定等工作。目前,正在积极推动腾讯、抖音、昆明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重点智算中心项目建设工作。同时,印发《昆明市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措施(试行)》,从支持核心产业导入、支持产业载体和算力中心建设等九大方向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算力中心建设给予扶持。
调研数据显示,全市具备一定规模的算力中心共计18个,算力总量150PFLOPS,其中智能算力72P。目前,已有29家本地单位与昆明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开展智能算力合作洽谈工作,算力总需求123P,其中达成算力合作意向92P,31P算力正在推进试用中。
目前,昆明市在全市征集了一批人工智能典型应用案例,主要有昆明理工大学小语种翻译模型、云南大学彩云小联医疗麻醉大模型、云南联合视觉科技有限公司医专大模型、云南数派数据公司七彩云滇旅游咨询大模型、西南林业大学烟叶种植病虫害识别等人工智能应用。云南联合视觉科技有限公司面向围手术期的医专大模型及其落地应用于日前入选中国信通院发布的《2023大模型落地应用案例集》。
昆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昆明市将紧抓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机遇,结合昆明市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不断夯实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政府引导,企业投资”的原则,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外引内培工作,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加快推动全市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人工智能行业应用,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智能算力中枢城市。
建成昆明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
近年来,昆明市重点围绕智慧城市及“数字昆明”建设,积极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制定《关于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昆明市智慧城市总体规划(2020—2035)》《昆明市城市大脑建设总体工作方案》等,明确全市智慧城市及“数字昆明”建设的总体思路、工作方向及重点任务。同时,成立华为昆明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以及阿里昆明区域性国际交通枢纽城市研创中心等研究机构,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人才培养,为全市数字政府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在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方面,建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骨干传输网,采取目前技术先进的OTN(光传输网)组网方式,与互联网物理隔绝。建成昆明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显著提升了我市国际互联网访问性能,满足全市重点园区外向型企业国际通信需求。目前,昆明市高新区、经开区、滇池度假区、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4个重点园区外向型企业访问国际互联网将一键直达,减少数据绕转,提升访问速率。
此外,昆明市还通过出台《昆明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持续推动政务云建设,建成昆明市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推动新建政务信息化项目数据共享等方式,全市数据共享初见成效。围绕《昆明市城市大脑建设总体工作方案》“1+1+N”建设内容,昆明市大数据局积极开展市级信息化项目立项审查工作,加快推进各行业重点智慧化应用。在城市大脑48个应用场景中,24个已建需提升的场景正在逐步进行功能优化升级,24个新建场景已建17个,运管中心等7个场景正在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城市大脑的基础业务框架基本形成。
截至目前,全市已实现56家市级单位、73家市属二级单位,660套业务系统上云,市级具备上云条件的单位覆盖率100%,市级已建业务系统上云率100%;昆明市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接入国家数据接口75个,接口累计调用2.6亿次,编制完成全市数据资源目录6584个,涵盖3.25万条信息项。
昆明市数据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昆明市数据局将建立健全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和考核体系,持续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大脑核心中枢建设,加快建设城市智能运管中心,高标准建设城市大脑N个典型场景应用,全面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将昆明城市大脑打造成赋能城市管理的智慧城市示范项目。(昆明日报 记者杨敏)
案例
数据驱动 五华区围绕数据要素深化应用推动产业升级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成为继土地、劳动、资本和技术之后的又一关键生产要素。进入“十四五”时期,云南省大力推进“数字云南”建设,2020年3月,云南省区块链中心在五华产业园区正式挂牌成立。截至2023年底,省区块链中心已入驻企业68家,累计入驻企业91家,培育了云链未来、策拉、九通天下、云房信息、法链科技等云南本土知名且发展较好的区块链企业,支持朗骏科技、会基科技等传统信息化企业转型成为区块链企业。
五华产业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数字经济产业是园区的主导产业之一,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其独特优势在于可复制性、高速流动性和无限增值性,这些特性能为企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而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对企业发展更是具有深远意义。首先,数据驱动的创新模式促使企业从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转变,加速产品迭代和服务优化,提升市场竞争力。通过大数据分析,企业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市场趋势、消费者需求及运营状况,实现精细化管理和高效资源配置。其次,数据资源为企业探索新业务模式、跨界融合提供了可能,如数据服务、数字孪生、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拓宽了企业的盈利空间。因此,掌握并利用好数据要素能够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构建差异化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落地于五华产业园区的省区块链中心成立3年来,营业收入累计达13.5亿元,其中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上企业累计达8家,在国内同类区块链园区中处于中上游水平。云南省区块链应用场景也呈现“多点开花”态势,区块链技术在产品溯源、数据共享、政务服务、供应链管理、电子证照、版权保护、司法存证、财税票据等领域广泛应用。截至2023年底,全省上链应用达140余个,省区块链中心参与孵化及支持的区块链项目占比达70%以上,成效明显。
除了省区块链中心,五华产业园区多家企业也正在积极探索数据要素的价值,通过技术创新将数据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智能方案。例如,九机电子作为园区内的电子产品零售巨头,正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供应链管理、顾客体验及市场营销策略,目前正在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利用数据驱动决策,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新云腾科技专注于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园区内外企业提供高效、安全的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服务,目前正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深化与各行业客户的合作,共同探索数据驱动的新商业模式。网星大数据作为专业的数据服务提供商,拥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目前正积极参与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标准制定和技术研究。
下一步,面对数字经济的新机遇,五华产业园区内的企业将继续秉承创新发展的理念,围绕深化数据治理与应用、强化技术创新与研发、拓展应用场景与市场、培养数据人才与生态等方面,推动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昆明日报 记者郭曼)
数字算力 昆明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孵化国产化人工智能方案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其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但云南省高校、企业在人工智能算力上普遍使用老旧低端消费级显卡构建训练平台,这些老旧低端显卡无法组成大集群提供更高的算力,将限制用户使用最新、复杂度更高且精度更优的模型。在此背景下,云南云上云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了昆明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填补云南缺乏大型、公共、高性能算力集群的空白。
昆明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位于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万溪冲核心区云南云上云5G大数据产业园内,占地面积30亩,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包括高功率机房、云服务机房、办公楼和人工智能展厅。该中心设计容量为512个高功率机柜(30kW/柜),算力设计规模8192 PFlops&FP16,最大可提供每秒100亿亿次浮点运算能力(按千卡互联估算)。此外,该中心还配备1000个云服务器机柜(6kW/柜),满足各类云资源服务需求。
昆明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心能在硬件上向市场提供高效计算能力;从中观产业层面分析,中心在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提供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和模型,帮助企业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优化产品质量;在微观层面,企业可充分利用中心的资源和能力研发新产品,优化业务流程,探索全新商业模式。
自建成投运以来,昆明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加入“中国算力网”布局,助力国家“东数西算”重大战略发展;与重庆、西安、成都3地签订协议,开展西部地区高性能算力跨区域合作;与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大学、云南白药等多家在滇高校、科研院所、人工智能领域企事业单位开展深度合作和协同创新,孵化多个国产化人工智能方案。
其中,与云南大学、昆华医院共同开展手术重症医疗大模型训练,应用于手术麻醉风险评估、重症预后、疼痛识别等多个应用领域。与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深入合作,构建了基于端到端深度神经网络的南亚东南亚语言语音识别引擎、语音合成引擎和文字OCR识别引擎,研制了语音翻译、拍照识别等多端侧软硬件产品。与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联合开展滇池水域人工智能治理,解决滇池蓝藻、水质保护等问题。
在人才培养方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在昆明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落地“智慧医疗实训基地”,开展AI+医疗人才培养、医生实训工作。此外,该中心已举办人工智能专题培训7场,帮助200多名高校师生、企业家提升人工智能专业技能与水平;举办11场人工智能生态活动,涵盖人工智能技术培训、产业应用推广、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
接下来,昆明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将持续推进异构算力扩容及多源算力调度平台建设,持续在数据要素、算法等方面支撑企业发展,加快促进昆明人工智能硬件、软件和智能云服务之间相互协同的生态链发展。(昆明日报 记者张怡)
数实融合 一个行业蝶变出多个产业新生态
如今,数字经济并非仅是互联网化的虚拟经济,其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可以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在云南昆明,一家传统的建材商贸企业,通过产业“数字化”,让大宗建材“蝶变”成一个产业生态,构建以大宗建材、煤炭、有色金属、生鲜、现代家装、高原特色农产品等多产业融合发展的供应链商业生态。
云南建投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投物流”)是一家在建筑商贸流通领域深耕59载的企业。2016年,公司高层敏锐地捕捉到以数字经济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滚滚浪潮,选定“数字化”赛道,从“链”上发力,布局打造“云上营家”智慧供应链平台。
赵军2015年入职建投物流,从采购员、销售员、项目经理到营家数科事业部副总经理,对数字化给传统业务带来的变化深有感触。他清楚地记得,在智能手机还不普及的年代,他一天内往返四五个项目,手工开单、现场收料,司机经常凌晨两三点打电话要求验货。
2017年6月,“云上营家”正式上线。之后仅一年时间便有建筑、运输、金融、物流等行业入驻企业4000余家,整合社会运输车辆2万余辆,个人注册用户2万余人。用业内人士的话说:建材供应链从此告别了“刀耕火种”的年代。
此后,“云上营家”两次迭代,打造了研发、生产、采购、营销、交易、金融、物流、管理、服务等数字化场景,解决了建筑行业集中采购履约与物流运输管控端到端全程供应链无缝融合的难题。同时,随着业务扩展和延伸,陆续将煤炭、有色金属、生鲜冷链、现代装饰和现代物流等供应链上游供应商、渠道采购商、中间物流服务商、下游终端客户等串进“数字化”链条。
截至目前,依托“云上营家”构建的新产业生态,已吸引企业用户7.1万家、个人用户6.4万人,实名注册车辆5.2万辆。建投物流的营收也从2016年的55.35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400.13亿元。
2023年,“云上营家”智慧供应链平台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五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共享制造类)名单,成为云南省唯一一个入选第五批示范平台的案例。
今年,“云上营家”第三次迭代。“3.0版的‘云上营家’更注重数‘聚’,将数据转化成生产力,并强化数‘融’、深化数‘链’,通过数字化应用构建场景化服务企业管理、生产经营,助推产业数字化向数字化产业升级。”建投物流有关负责人说。
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绕不开融资难问题。兴朋程商贸公司是一家以工字钢、角钢等管材型材贸易为主的小微企业。入驻“云上营家”6年,兴朋程通过平台实现融资近千万元,并在贴息发票等方面享受到实惠。
依托数字化链条,“云上营家”上线至今,建投物流及其下属子公司累计为上下游企业完成融资授信额度77.3亿元,单周平均业务量超2亿元,惠及上下游上万家企业。
上述负责人介绍,在传统的大宗建材领域,“云上营家”为下游企业提供了订单需求、集采履约、智慧物流、融资金融以及支付结算等一站式“云上”服务,供应商、采购商、司机、金融机构等供应链各环节全链条依托平台实现有效协同与衔接,不仅提升了各环节的服务响应效率,还有效满足客户的订单融资需求,提升资金周转速度,助力链上各环节降本提质增效,提高市场竞争力。“云上营家”3.0应用场景的多元化拓展和客制化服务的集成融合,正在给破解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难题、重塑产业形态、打通中小微企业服务“最后一公里”带来新的解决方案。(昆明日报 记者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