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质生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昆明以其创新的“人才+项目+平台”模式,为土著鱼类保护书写了振奋人心的篇章。今年 6 月阳宗海风景区开展的增殖放流活动,70 万尾鱼苗的回归,犹如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播撒在湖泊生态恢复的田野上,预示着生态环境的复苏与繁荣。
曾几何时,滇池及阳宗海的土著鱼类在水环境变化、环境变迁、外来物种引入和过度捕捞等多重压力下,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几近灭绝的边缘。这不仅是鱼类物种的危机,更是整个生态系统失衡的警示。然而,昆明市科学技术局的积极作为,为土著鱼类的生存带来了转机。
通过“人才+项目+平台”的扶持方式,昆明市培养了一支支科技创新团队,也可以称他们为生态卫士,为土著鱼类的保护冲锋陷阵。全面摸底科学保育,成为了拯救行动的第一步。2017 年 1 月成立的昆明市滇池土著鱼保护研究科技创新团队,像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土著鱼类保护的道路。
他们深入滇池流域,对银白鱼、中臀拟鲿等土著鱼原种进行细致的收集和观测,记录下每一个生物学性状。在土著鱼繁育基地,他们模拟生境,进行人工驯养及繁育研究,这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坚守和付出。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银白鱼成功实现增殖放流,重新回归滇池的怀抱,这是科技与坚持的胜利,是对生态保护的坚定承诺。
不仅在滇池,科技创新团队还将目光投向了金沙江流域的土著鱼类。对白缘䱀、粗唇鮠、乌蒙金线鲃、云南裂腹鱼等的鱼种收集及保育工作,以及对白缘䱀人工养殖驯化技术的探索,都展现了他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面考量和深入实践。每一次的尝试,每一次的突破,都是为了让这些珍贵的土著鱼类能够在自然的怀抱中延续生命的传奇。
“一鱼一策”的精准保护模式,更是昆明在土著鱼类保护中的创新之举。针对阳宗海外来鱼类引入导致土著鱼类种群衰退的问题,科研人员深入调查研究,基于高原湖泊生态系统的独特性,量身定制保护策略。这种精细化的保护方式,体现了对生态规律的尊重和科学的态度。
近 10 年来,昆明在滇池、阳宗海两个高原湖泊的水生生物保护与修复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技术成果,不仅为土著鱼类的生存带来了希望,也为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奠定了基础。然而,保护之路永无止境。市科技局持续加大生态文明领域科技创新力度的决心,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更多可能。
智能科技成为坚实基础,水清岸绿成为优美底色,数字化赋能生态文明建设,每一项创新的举措和技术的突破,都是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尊重。相信在科技的引领下,昆明的土著鱼类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滇池和阳宗海的生态画卷将更加绚丽多彩,我们也将共同见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篇章在这片土地上不断续写。(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陈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