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云南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文化教育卫生体制改革专场发布会举行。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广播电视局、省教育厅、省体育局、省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云南省文化教育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相关情况。
省委宣传部 《去有风的地方》收视率居全国卫视剧榜首
圆满举办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等重大文化活动。云南文博会影响力不断扩大,楚雄彝绣惊艳亮相米兰时装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显著增强。创新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成功打造了翠湖九巷十三坡文化空间、蓝花楹乡村图书馆等一批“小、特、精”文化新场景。
创新打造“艺术家第二居所”,不断扩大云南“天然摄影棚”影响力,电影《一点就到家》、纪录电影《九零后》、话剧《桂梅老师》分获华表奖、金鸡奖、文华奖。参与拍摄的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收视率居全国卫视剧榜首,以英语、法语等6个语种在海外播出,带火了大理的旅游,打造了“影视+文旅”成功样本。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298.97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737.1亿元,体量增长2.47倍;2023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共732家,实现营业收入715.2亿元,营收规模居西部地区第4位。今年,丽江东巴谷生态文化旅游公司入围“全国成长性文化企业30强”。
策划推出“外眼看·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视频栏目,通过美籍知名旅行作家保罗·萨洛佩科在滇西旅游的故事,展示云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取得良好效果。
省文化和旅游厅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申遗
云南是全国最早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文化强省的省份之一。设立云南艺术基金和重大重点题材创作扶持资金,实施“1123”艺术人才培养计划,新创原创100余台大型舞台艺术作品,话剧《桂梅老师》获“文华大奖”,群舞《摆出一个春天》获“群星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实现“出人、出戏、出精品”。
目前,云南有公共图书馆151个、文化馆149个、博物馆187个、美术馆9个、乡镇文化站1462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4652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县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完成率100%。
全面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申遗,有力捍卫了我国茶文化起源国地位。全省现有世界遗产6项,居全国第二位。3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大理、迪庆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持续推进。全国最大的考古体验馆——云南考古体验馆建成开馆。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晋宁河泊所遗址上榜“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省博物馆、澄江化石地自然遗产博物馆的两个展览入选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
发展“音乐+旅游”“演出+旅游”“非遗+旅游”,推出红色、文博、非遗等主题旅游精品线路99条。持续举办“跨国春晚”“七彩云南·文化周边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中缅胞波狂欢节、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等系列活动,深化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省医疗保障局 长护险已惠及2.03万名重度失能老人
目前,云南省基本医保参保人达到4563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医保基金每年支出从10年前的146亿元增加到704亿元,增幅达到382%,职工、居民住院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8.89%、70.4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云南投入各类帮扶救助资金734亿元,全省899.48万农村低收入人口持续实现应保尽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保持在90%左右,筑牢防止因病规模性返贫底线。多措并举落实好国家抗癌药等谈判药品政策,实现了老百姓“买得到、用得上、能报销”,累计惠及1394万人次,医保报销71.34亿元。如治疗肺癌、肝癌等多种癌症的“艾瑞卡”(200mg/瓶)价格从1.98万元降至2500余元,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的罕见病用药诺西那生纳(5ml:12mg/瓶)从近70万元降至3.3万元,并纳入医保报销,帮助数万重症患者和家庭重燃生活希望。昆明市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国家试点,已惠及2.03万名重度失能老人,通过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管理机制,有效避免813.99万名农村群众“两病”发展为慢病、大病。在全省实施医保服务生育支持政策专项行动,精准助力“一老一小”。
全面建立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制度,累计组织或参与52批次药品医用耗材集采,节约采购资金97亿元,减轻了群众就医费用负担,同时支持了全省医药产业和医药事业发展,许多“天价药”“万元心脏支架”“天价种植牙”通过集采“飞入寻常百姓家”。
省教育厅 云南在全国率先开展中考体育改革
据介绍,云南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符合条件的公办中小学校99%以上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打造“张桂梅思政大讲堂”云南思政课第一金课品牌。在全国率先开展中考体育改革,全面实施美育浸润计划,不断加强劳动教育改革。
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和集团化办学,通过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结对帮扶、教师“省管校用”等方式,着力提升薄弱学校、乡村学校办学水平,推进义务教育资源优质均衡,红塔区、沾益区、石林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已通过国家督导验收,成为西部地区唯一一个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通过国家验收的省份。
推进职教高考改革,试点实施高本“3+2”、中本“3+4”贯通培养。全省成立11个市域产教联合体,组建生物医药产业等62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结构,深入实施“1+1+N”“双一流”建设行动,加强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和昆明理工大学“双一流”创建。深化本科专业“增A去D”行动,着力建设一流课程。以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和高等研究院建设先行先试,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省体育局 云南9名运动员将角逐巴黎奥运
全省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全覆盖,大型、中小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提升到2.72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上升到42.2%以上,国民体质测定合格率达92.6%,重点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建立云南高原特色竞技体育体系。研究制定云南“三大球”高质量发展近期和中长期规划,探索“三大球”省级队伍多元化发展路子。经过4年磨砺,云南9名运动员将参加巴黎奥运会,角逐12个小项的比赛。
高规格举办首届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和云南省体育产业大会。今年以来,云南加强“高原训练胜地、户外运动天堂、四季赛事乐园”三大品牌宣传,以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等为示范引领的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群建设初具规模。创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3个、体育旅游示范基地2个。培育打造53个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形成以上合昆明马拉松等7大赛事为主体的“一带一路·七彩云南”系列国际品牌赛事,云南体育影响力持续扩大。据测算,截至2023年,全省体育企业达11194户,城乡居民人均体育支出超1500元,体育产业及相关产业总规模达645亿元。
省广播电视局 电视开机时长缩短至35秒以内
目前,云南全面建成覆盖省、州(市)、县、乡、行政村、20户以上自然村的应急广播体系,大喇叭、音柱等各类主动发布终端超13.6万个,覆盖了电视机、公共大屏、手机等终端。2022年底全面实现“全省一网”运营,整合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开展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治理,实现电视开机看直播,开机时长缩短至35秒以内;收费包压缩超过50%,开设“重温经典”频道和免费专区,全省电视业务平台免费内容平均占比达到80%。
建成省级广播电视和视听新媒体监测监管平台,硬件水平步入全国先进水平,全省247套广电节目,以及1300余个新媒体平台、账号纳入监测,及时发现处置违规有害内容。
设立云南广播电视奖,建立创新创优扶持机制。近年来共投入1780余万元,扶持奖励515件优秀视听作品。先后举办五届澜湄视听周活动。(都市时报 记者孙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