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最近公布了复评入展结果,云南省共有85件作品入选,创下了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开创以来云南入选展览的最好成绩。
回顾
云南积极参与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五年一届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创办于1949年,是我国历时最久、规模最大、参与范围最广、作品种类最多的国家级美术大展,也是衡量我国美术创作与发展的重要平台,历史上云南有过不少优秀作品入选全国美展。
第一届全国美展有徐悲鸿、蒋兆和、叶浅予、王式廓、古元、王朝闻、莫朴等中国美术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参展,云南唯一入选的作品是当年在云南省文联筹委会从事专业创作的著名山水画家李晨岚(1910年—1976年)创作的《边疆风情》。李晨岚是河南信阳人,毕业于国立北平艺专,受业于林风眠、李苦禅、吴镜汀教授。抗日战争时期,他随国立艺专迁到昆明,创作了不少描绘边疆风情的优秀山水画作品。
1955年第二届全国美展云南入展的作品有著名雕塑家、画家廖新学(1900年—1958年)的雕塑《彜族少女》《傣族姑娘》。同时入选的还有李晨岚的《版纳风情》和昆明部队军旅画家林聆、梅肖青的版画、水彩画作品,那个时代能够入选全国美展的云南画家为数不多。其中,廖新学为我国杰出艺术家,留学法国15年,他先后荣获包括沙龙金奖、银奖、铜奖在内的10余次国际大奖。廖新学回国后历任云南省文联副主席、云南省美术家协会筹委会主任、云南省人民政府教育委员、昆明市人民政府委员,是云南艺术学院主要创建者之一,也是云南新美术的开拓者和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
从第三届到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有许敦谷、刘自鸣、林聆、王晋元、张建中、李忠翔、袁晓岑、夭永茂、姚钟华、罗江、郝平、曾晓峰、陈学忠、魏启聪、戴广文、贺昆、郭游、郭浩、郭巍等一批优秀的云南画家作品入展。其中,来自普洱的青年版画家郑旭创作的版画《拉祜风情》、魏启聪创作的套色木刻《村寨》分别荣获第六届、第七届全国美展金质奖,王晋元创作的中国画《舞龙蛇》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曹晖创作的雕塑《穷途的诗人阮籍》荣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美展奖(最高奖)。
2019年举办的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云南有67件作品入展。今年举办的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云南在上一届基础上又有更大的突破,入选作品达到85件,在西部12省区市入选数量中位居前列。
2024年1月20日上午,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马锋辉率领的由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张捷,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北京画院原执行院长袁武,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孙景波等10余位全国著名画家组成的专家组在云南美术家协会培训、指导云南冲刺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的创作团队成员。
中国美术家专家组的著名画家马锋辉、张捷、袁武、孙景波与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罗江在云南美术家协会观300余幅美术作品后,分成中国画、油画、版画与综合四个组,分别对作品进行点评指导,细致解答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种种困惑。图为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马锋辉(左5)在云南文学艺术馆现场指导云南参加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创作团队再进一步完善作品。
2024年2月19日,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范迪安一行12位全国著名画家深入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展滇越铁路写生活动。云南省美术家协会还专门组织来自各大院校的60余名优秀美术工作者组成的冲刺十四届全国美展的创作团队随同写生团一路观摩、创作。在写生过程中,范迪安教授等著名画家悉心向围在四周的云南创作团队的成员讲解如何从不同角度描绘各自所见到的云南古镇风光场景。图为范迪安教授正在专注描绘云南美丽乡村与古村落融合的美好画卷。
现状
云南美术事业高质量发展
云南虽地处西南边陲,但美术创作代有才人。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享誉国际的雕塑艺术大师廖新学教授创建的昆明师范学院艺术科(现云南艺术学院)为云南现代美术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半个多世纪以来,老一辈画家廖新学、许敦谷、周霖、梁书农、袁晓岑、刘华轩、江一波、张苇研、黄继龄、林聆、梅肖青和从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以及云南艺术学院毕业的刘自鸣、王晋元、丁绍光、张建中、李忠翔、姚钟华、叶公贤、刘绍荟、何能、高临安、夭永茂、郎森、罗江、李秀、魏启聪、郝平、曾晓峰、尚丁、郭浩、唐志冈、陈祟平、王舜、贺昆、满江红、何阿平等优秀画家,共同构成了今天枝繁叶茂的云南画坛。
进入新时代,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云南美术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全省具备美术院系办学资质的高校共25所,开设美术相关专业16个,在校学生12400多人。
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和省委宣传部的关心指导下,云南省文联党组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文艺工作座谈会安排部署,2022年11月就开始全力备战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云南省美术家协会响应省文联号召,于2023年2月组建了工作专班,与云南艺术学院、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云南大学昌新艺术学院等省内各高校特别是艺术院校建立紧密的协同联动机制,正式组建冲刺全国美展骨干创作团队,按照“三法三化”抓工作落实,动态调整重点作者及重点作品名单,真正做到了“心中有底”,发挥云南省美术家协会各个专委会的带动作用。
遴选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美展获奖或入选的创作骨干人员担任省美协各专委会负责人,依托云南画院和省内美术类重点高校共同打造人才培养和创作基地。目前,省美协7个专委会挂牌在云南艺术学院、云南大学、曲靖师范学院、玉溪师范学院等高校开展创作,联动高校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优势形成合力推动创作水平再上新台阶,聚力创作骨干队伍实施重点作品打造。
两年来,省美协先后多次举办全省会员专题培训班,从两千多会员中遴选重点作者110余人参训,连续三年邀请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范迪安教授,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马锋辉教授等全国名家来云南开展采风写生及美术培训、指导改稿等工作。
最终,在今年5月向全国美展各展区报送了351件反映云南省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中取得骄人业绩的优秀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等作品。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余丁、张路江、王颖生、白晓刚,国家画院研究员林容生,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罗江,吉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王建国,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朱尽晖,中国美术家协会国画艺委会秘书长夏荷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赞等全国著名画家们白天进行着辛勤的写生创作,晚上即使到了10点半了,依然满怀着对艺术的真诚和对事业的热爱,对云南冲刺十四届全国美展创作团队的成员们的作品进行点评。让大家深深地感受到新时代人民艺术家的风范。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著名山水画家林容生在指导云南创作团队的成员们如何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进行现场写生。
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著名国画家夏荷生指导云南创作团队的成员们。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基础部主任,著名画家白晓刚教授在细心点评着云南创作团队的新作。
夜已经深了,吉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东北油画的代表人物,著名画家王建国教授与云南创作团队的成员们一起在推敲创作小稿。
目标
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
此次云南推荐报送的作品有85件正式入展,创下了75年来云南美术作品入选国展的数量新高。入选作品数量在西南毗邻省(区、市)虽优于贵州的72件,但整体排名仍在重庆260件、四川123件之后。说明我们与四川等省(区、市)相比,无论创作队伍、中国美协会员数(中国美协会员四川759名、云南317名)、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大画种入展数(中国画:四川20件、云南14件,油画:四川27件、云南15件)都还有明显的差距。虽然当代的“云南花鸟画”“云南重彩画”和“云南绝版木刻”在中国美术界享有声誉,但云南美术事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短板,主要表现在中国画、油画等大画种创作水平与西南其他一些省(区、市)相比,处于弱势地位,云南当代在全国有影响的国画家、油画家不多。
进入新时代,云南美术界将聚焦“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深挖云南美术资源优势,坚持问题导向闯关过坎,加大对云南新美术的开拓者、现代美术教育事业的奠基人廖新学先生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著名美术家艺术成就的整理和研究,打造榜样、引领前行。同时加强与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合作,邀请更多国内外美术家到云南采风写生创作,以创作代培训培养云南创作队伍;通过引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人民大学美术学院这些国内一流美术院校的师资力量和优秀博士、硕士、本科毕业生进入云南省属各高校和画院等创作机构进一步“锻长板补短板”;加大省美协与省属艺术院校合作力度,通过艺委会落户高校、动态管理,在中国画、油画、版画等重点画种上形成协会、高校的联合发力,进一步强化创作人才的培养力度,打造“云南青年美术创作人才队伍”。并力争在“金木土石布”为代表的云南特色文创产品体系建设中,通过引入工业设计,推动内容创新和设计创新,补齐在陶艺、壁画、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等领域的内容创新和设计创新的短板。
部分入选作品欣赏
中国画
《故土》 罗江 作
版画
《静谧浅冬》 郭巍 郭浩 作
中国画
《月满乾坤》 字聪 作
中国画
《雾雨笼月》 满江红 作
油画
《大围山的阳光》 张菲云 作